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我们研发在北京,前期产品试点在北京、青海等地区。”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青海(北京)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科创基地”)时,北京执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执象科技”)创始人靳清华介绍,在科创基地“北京研发+青海转化”的理念和模式的引领下,企业研发的AI助教机器人、智能交互终端等产品矩阵,有望成为推动青海等地区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的重要引擎。
作为青海首个省外“科创飞地”的入驻企业,北京执象科技一直以来持续深耕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运用。北京执象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数据分析平台和AI算法模型,打造的拳头产品——大象AI助教机器人,已在全国3000多个中小学班级中实现常态化应用。这不仅验证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也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贡献了科技力量。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等特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近年来,青海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制定了《青海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等政策,依托科技援青、东西部协作等机制,推动形成国家战略牵引、央地资源协同、东西力量互动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2024年8月,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与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青海(北京)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备忘录》,迈出青海省跨区域打造“科创飞地”的第一步。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是化解欠发达地区技术、人才稀缺烦恼的重要载体平台。在这种模式下,“飞入地”提供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能够为“飞出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基地立足青海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需求,汇聚北京市优秀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孵化创新企业,能够促进科技成果到青海转化应用,打造“北京研发+青海转化”的研发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双向奔赴”。
目前,科创基地已建设完成3000平方米特色龙头企业研发中心、1000平方米科技型初创企业孵化空间。西部矿业、盐湖沃锦等10家青海重点企业,以及北京执象科技、北京仟跃科技等3家北京高科技企业相继签约入驻,覆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京青两地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
在拥有一流的办公载体的基础上,科创基地相应还配套了“政策组合拳”。入驻科创基地的企业在公司注册和租金减免上享有特殊政策,还可申报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可参与青海省科技奖励评选。与此同时,北京市丰台区为科创基地引进的人才提供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政策配套。
目前,北京执象科技已在青海西宁成立分公司,计划打造成产品的重要组装基地。“我们还计划在西宁筹建西北客户服务运营中心,以方便支撑西北省份的客户服务运营工作。”靳清华介绍。
“科创基地交通便利、商业配套完善,周边就有非常丰富的科教资源,有利于吸引专业人才加盟,也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北京仟跃科技公司副总裁牛美说,公司从事算力网建设、算力运营、模型训练工具及AI应用服务。现阶段,公司正在推动青海与广西开展算电合作,通过建设算力中心和新能源基地,推动青海省绿色算电一体化发展,同时带动青海深度融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海省将以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为契机,持续强化科创基地建设,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场景和应用渠道,拓展“科技+产业+金融”合作交流路径,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以科技开放合作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借助科创飞地“筑巢引凤”,破解科技创新难题,建立东西部科技成果产业化协同研发转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