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实习生 周思彤
最近,德国“人体时钟”公司推出了一种“头发生物钟检测服务”,引发广泛关注——只需采集几根带毛囊的头发,经过实验室分析,就能推断出人体内部时钟与平均节律的偏差。
与此同时,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弗朗西斯·列维团队即将通过临床试验,探索个性化给药时间对癌症疗效的提升作用。
这些进展意味着,人类对生物钟的调控与利用已从基础研究迈向临床与生活应用。
时钟基因研究揭示节律奥秘
人体的“昼夜节律”虽早已广为人知,但其深层机制直到近年来才被逐渐揭开:人体内每个细胞都存在独立“时钟”,由一组时钟基因调控。这些基因通过产生周期性波动的时钟蛋白,影响着体内大量基因的活动。
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约翰·霍根施团队在实验中发现,小鼠体内43%的基因表达具有明显节律性;同时,美国100种畅销药物中,有56种的靶向蛋白活性会随昼夜节律波动。这一成果有力支持了“时间疗法”实施的可能性——即根据人体内部时间调整治疗方案,让药物在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时段发挥作用。
时间疗法临床应用显潜力
时间疗法的潜力在癌症治疗中率先显现。受传统医药理论启发,列维团队早在1990年就开展了临床试验:让晚期卵巢癌患者分别在早上6点与晚上6点接受化疗,结果显示,早间给药患者的恶心、疲劳等副作用显著减轻。
2022年一项涵盖18个试验的综述研究表明,多数癌症的时间疗法试验能降低治疗毒性,且不影响药效。
不仅如此,其他医学领域也有类似发现。英国华威大学研究显示,下午进行心脏手术,患者耐受性更佳;上午9—11点接种流感疫苗,产生的抗体量是6小时后接种的4倍。对于这种看似奇特的现象,该校病理生理分子时钟实验室主任罗伯特·达尔曼解释了其科学性:是因为“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都受生物钟影响”。
技术突破推动个性化检测
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难以准确检测不同患者的体内节律。譬如,传统的褪黑素释放检测需每30分钟采集一次唾液或血液样本,受试者还得全程待在暗室,耗时数天。这一问题制约着时间疗法的推广。
现如今,新型检测技术打破了这一局限:德国TimeTeller公司开发了唾液检测法,美国多个团队在研发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而德国“人体时钟”公司的头发检测已实现商业化——虽仍需等待5周才能得到结果,却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了解自身的“内部时钟”。
此前研究发现,上午11点30分前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免疫化疗,其治愈率几乎是下午或晚间治疗者的两倍。“但个体生物钟差异可达12小时。”列维指出。
鉴于过去基于人群平均节律的方案不够精准,列维团队的新试验正是瞄准“个性化”检测。他们的试验将通过TimeTeller的唾液检测,为部分患者定制给药时间,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
“跟着生物钟过日子”或能延长寿命
在帮助治疗癌症患者的同时,这些技术也能为解决人们的“节律紊乱”问题提供新思路。美国犹他大学研究人员克里斯托弗·德普纳指出,轮班工作、夜间光照过强等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而这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医生能为轮班工人设计针对性干预方案,比如调整进食时间、优化夜间光照等。
不过,现有技术仍有短板。“人体时钟”公司的检测结果滞后5周,而人体生物钟在此期间会因光照等因素随时变化。有实验显示,减少黄昏后人工光照、增加日间自然光,可使生物钟提前2小时。更关键的是,目前还无法检测单个器官的节律状态,而轮班等导致的器官间节律错位,可能正是健康风险的重要诱因。
“第一代检测只是开始。”德普纳认为,未来还需开发实时检测技术与器官特异性标志物。若人们能精准掌握肝脏、肠道等组织的节律,或许能让人体各个“时钟”真正协调运转。那时,“跟着生物钟过日子”或将成为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