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连日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官兵,正在认真训练、精心准备。
对装备方队来讲,阅兵主要阅装备。装备技术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训练能否正常进行,更关系到阅兵的成败。这些默默无闻的技术保障人员,是阅兵式上的幕后英雄,也是大家眼中妥妥的“技术流”。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阅兵集训点采访了几位身怀绝技的技术保障人员,得以近距离目睹他们的风采。
霍健:确保战机处于最佳状态
海军航空兵某场站环控技师霍健身处幕后的幕后,他的工作是确保每一架战机都处于最佳状态。这一岗位让他不仅没有机会在阅兵式上露面,而且还远离天安门广场。他却非常满足,认为“最骄傲的莫过于仰望战鹰安全起飞,最踏实的莫过于目视飞机平稳着陆”。
这些年,霍健先后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航母着舰等重大任务10余次,圆满完成3次阅兵保障任务。今年,他再次来到阅兵训练场,担任保障组油泵环控工作负责人。
霍健介绍,当前正值渤海湾畔高温高湿季节,大雨大雾天气多,机库“直线通风设备”故障隐患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详细记录每次故障的原因、排除方法等,结合去年设备运行以来的故障案例,总结汇编了相关故障诊断排除手册,其中包括3型设备的20余种故障问题,供其他技师参考。同时,他研究设计的直线通风设备除湿保护装置被安装到机库的每台设备上,确保每架战机都能以最佳状态参加训练。
“阅兵场即是初心考场,我和战友们必将以分秒必争的执着校准使命,用毫厘必较的严谨续写荣光!”霍健说。
范兴:保障受阅空降战车“零隐患”
烈日炎炎,战车轰鸣。宽阔的阅兵训练场上,随队保障的空降兵某旅装甲技师、三级军士长范兴站在场外观看合练、随时待命。“看着最心爱的战车威武地行进在受阅方队中,即使不能上场,也同样无上光荣。”他说。
范兴参加过2015年、2019年两次阅兵,今年阅兵他仍然负责空降战车装备技术保障,只不过这次是“新家伙”。
“‘上一代经验’操作不了‘新一代装备’,更打不赢‘下一场战争’。”范兴介绍,新战车科技含量高,操作方式、维修原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旦系统出现故障,用以前的经验已经很难解决问题了。这对修理工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训练开展以来,范兴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律:每天亲自对受阅战车巡查一遍,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下哪些装备存在问题、哪些部件需要更换。这样的小本本他已经记了8本。
“在常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也有耀眼的荣光。”范兴说,“我们要让战车实现‘零抛锚’‘零隐患’‘零故障’。”
曹爱虎:把装备维修场当成阅兵场
高温炎热,修理车间热浪翻滚。棕色的柴油顺着战车底盘间隙不断滴落。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修理所三级军士长曹爱虎,伸手抹了抹滴落在脸上的柴油,轻车熟路地拧动扳手、打开盖板、检查线路、更换配件……很快,“趴窝”的战车便奇迹般“满血复活”,重新返回阅兵训练场。
“保障跟不上,战场吃败仗。”曹爱虎说,“作为一名修理工,装备维修场就是我们的阅兵场。”
谈起曹爱虎,修理所官兵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他们眼里,曹爱虎就是方队引以为豪的“铁甲神医”。阅兵任务相较于日常维修,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不仅需要故障处置“零误差”,更要保出“提前量”。面对各式各样从未见过的新型车辆,曹爱虎带领修理所的官兵白天练拆装技能、学工作原理,晚上看车型资料、背维修数据,梳理出上百个技术要点。每天车辆返场,曹爱虎还亲自上阵,趴在底盘下仔细检查每一个零件。
虽然无法驾驶战车通过天安门,但是曹爱虎还是觉得很满足。“战车昂首通过天安门,就是我们最好的亮相!”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