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均
近期随着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人们愈加频繁地使用冰箱。不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并非所有食物进了冰箱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一些食物在冰箱中可能变身“隐形炸弹”。
“一开冰箱门,百香果‘嘭’一声炸了我一脸!”“冻了一夜的可乐,拿出来直接炸成两半”……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在冰箱前的惊魂一刻。从百香果汁、柠檬水到杨梅汁、杨枝甘露,甚至可乐、啤酒,都可能变身“炸弹”。
那么,这些常见食物为何会在冰箱里“失控”?我们又该如何用冰箱科学存储食物?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爆炸原理各不相同
“不同类型的食物,爆炸原理各不相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助理研究员柴秀航说。
柴秀航解释道,百香果汁、柠檬水、杨梅汁等果汁类饮品营养丰富,是微生物的“豪华自助餐”。就算把它们放进冰箱,其中一些耐冷菌(比如酵母菌、乳酸菌)依然能够缓慢繁殖。部分耐冷菌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果汁装在密封容器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气体越积越多,最后容器盛不下这么多气体,就会爆炸。”他说。
可乐、芬达等碳酸饮料和啤酒本身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当它们进入冰箱,低温会让气体溶解度下降,二氧化碳纷纷从液体中“逃离”。如果它们被冻成冰,体积膨胀,气体释放得就更剧烈。
“此时,如果瓶子是密封的,它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爆炸的风险非常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孙德伟说,“要是再遇上温度波动或容器晃动,爆炸的风险会更高。”
除此之外,辣椒酱、果酒、泡菜等发酵食品,哪怕在冰箱里,发酵也不会完全停止。
柴秀航说,在低温环境下,这类食物依旧会持续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只是产气速度变慢。此时,装发酵食品的密封容器也存在爆炸的可能。
掌握安全存储技巧
冰箱是家里的“保鲜担当”,但不是“万能保险箱”。“想让冰箱成为安全的食物‘保鲜站’,关键在于摸清不同食物的‘脾气’。”孙德伟说。
对于果汁类食物,孙德伟建议,鲜榨的果汁最好当天喝完,实在喝不完,剩下的别用完全密封的瓶子装。可以用带盖的杯子,盖子稍微拧松一点,让气体能慢慢跑出来;或者用玻璃罐装,但要留一些空间,别装太满。果汁放进冰箱冷藏后,最多存放1到2天,每天记得打开盖子放放气。
对于碳酸饮料和啤酒,孙德伟说,这些饮品可以冷藏,但千万别把它们放进冷冻室。冷冻会让液体结冰膨胀,增加爆炸的可能。把碳酸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后,别使劲摇晃,也别马上打开,可以先放在桌上静置几分钟,让里面的气体“稳一稳”。
对于泡菜、果酒等发酵食品,孙德伟说,这些食品放入冰箱后,需要定期打开瓶盖放一放气,如果发现食物有怪味、颜色变了,说明已经变质,要赶紧扔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冰箱存储细节也需注意。
首先,温度要“达标”。冷藏室温度不要超过4摄氏度,冷冻室温度应不高于零下18摄氏度,否则容易导致细菌滋生。
其次,生熟要分开。熟食放上层,生食放下层,避免交叉污染。
再次,定期要清洁。每隔1到2个月要清洁冰箱,擦干净内壁和密封条,减少细菌滋生。
最后,停电要“处理”。如果停电超过4个小时,切开的水果、喝了一半的牛奶等最好扔掉,避免吃坏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