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卿 王大鹏
新媒体时代,很多人在身体不适时,不再直接去医院找医生,而是选择“先上网查查”;不再“生病才求医”,而是主动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健康知识。全民健康观的转变推动了“自媒体”医疗科普的发展,也让“网红医生”、虚假广告等伪科普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不良MCN机构还会放大健康焦虑,让公众在恐慌中无意识地成为“流量推手”。科学的医疗知识与虚假信息如同“真假美猴王”,使公众难以辨别。
面对这一现状,今年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让医疗科普真正助力全民健康生活,需要平台、医疗机构、创作者联合发力。
平台可靠,靠认证把关。医务人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获得相应资质,网络平台应在执业信息认证的基础上将账号标签细化到亚专业,让他们在最专业领域做最专业科普。同时,医务人员往往难以察觉自身资质被冒用,这为资质材料的造假、盗用留下了空间。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应持续优化系统审核机制,及时处理伪科普的账号和内容,把好“认证关”。
医生可信,靠规范管理。当前,很多医生会自发在网络平台分享科普内容,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他们会将账号交由MCN机构运营。而一些不良MCN公司会借此控制账号内容,让医生成为“提线木偶”。因此,医疗机构应主动承担起规范管理职责,一方面需协助网络平台做好资质审查,及时更新资质状态;另一方面应设立科普部门对内部人员的账号与内容实行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经验交流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切实保障与服务,把好“管理关”。
内容科学,靠求真务实。网络平台的互动机制能够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公众对科普内容的反馈,这不仅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科普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能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医务人员还应认识到,在其专业领域之外发言只会降低自身权威性,需保障所传播知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而非沉迷于流量利益的追逐。这些科普内容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与权益,医务人员作为内容创作者,应把好“内容关”。
(余卿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王大鹏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