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 雪
“科幻文学需要思考人类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在“天问”科幻作家创作营开营式上表示,科幻文学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幻作者不能沉迷技术奇观,而要追问科技背后的人性命题。
《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科幻阅读产业2024年总营收35.1亿元,同比增长10.7%,2017—2024年连续保持增长态势。科幻新书码洋贡献率明显提升,科幻数字阅读和有声阅读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优秀科幻作品应照见现实
阿来曾在《科幻世界》杂志社担任主编多年。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就发表在他于《科幻世界》任职期间。
1997年前后,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快速发展,刘慈欣、陈楸帆等作者都是那个时期步入科幻小说领域的。
“那时人们看到当下的很多可能,对未来有希望和信心,所以中国科幻从那时开始爆发,就好像跟整个国家一起找到了一个爆发点。我们都相信科学不仅决定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更决定了我们所有人的未来。”阿来回忆说。
如今20多年过去,许多曾经“科幻”的技术已成为现实。
“科幻更多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寻找答案。”刘慈欣认为,科幻其实是把现实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的一个思想实验。“我们从现实中发现宇宙的规律,所以,只要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是基于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那不管想象多么疯狂、多么空灵,肯定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
陈楸帆则认为:“科幻作者总想要去预测一些东西,但其实我们会发现,对技术特别精准的预测往往是做不到的,但是对人、对人性、对社会的判断却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优秀的科幻文学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有强烈的现实感。”阿来认为,优秀的科幻文学不应随意穿越、架空。文学的根本使命是打破隔阂,寻求人类精神的共通性,而科幻文学尤当如此。
“网生代”成创作主力军
顶级科幻作者用文字带来的震撼,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表现手段能够替代。科幻作者王自律认为,那些文字中有大量留白是属于读者自己的想象空间,这是其他表现手段无法带给人们的。随着科幻数字阅读的普及,科幻小说正逐渐为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
直播的出现,让科幻作家与千万读者面对面,畅聊创作心得和读后感,极大丰富了阅读体验。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长居网文阅读App番茄小说电子出版物阅读排行榜第一,有近1100万人阅读。一位读者在书评中写道:“虽然科幻说一直是我们的想象,但近十年来我们将科幻的内容一点点变成现实,这表现出了人类的智慧。我们的思路可能来源于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然后就会有人为之付出行动。”
刘慈欣也在直播间回应了这位读者:“其实按科幻小说家的习惯,我们更倾向于写那些很难实现的想法,因为大家都认为可能实现的想法在可读性上不是那么有震撼力。但往往正是这种作者都觉得很难实现的想法,最后有可能变成现实。”
随着科幻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网生代”读者成为文化主力军,我国科幻阅读产业进入科技预言与人文思辨交汇的“丰水期”。
AI技术改变创作方式
“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科幻产业走向黄金时代。”在陈楸帆看来,AI技术正悄然为科幻创作注入新动能。早在2017年,陈楸帆就开始尝试与AI合作创作,用AI大模型来激发灵感、发散情节,甚至模拟角色对话。这种“人机协同”的方式,让他看到了科幻创作的新可能。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AI时代的科幻创作体系建设。在与高校和科技企业的合作中,我们尝试建立‘科幻+AI’的跨学科研究平台,让科幻作家、学者和AI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探讨。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家踏足AI社区,用AI工具去创作,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开放的创作生态。”陈楸帆说。
AI技术改变创作方式,推动整个科幻产业的变革。陈楸帆认为,AI辅助创作,不仅在内容生产上降低了科幻创作的门槛,让更多的创作者能够参与到这个领域中来,还能让作者把创作重点放在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上。
与此同时,网络阅读平台也在积极孕育科幻文学的百花齐放。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介绍,他们在丰富内容生态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优秀的原创作家、鼓励精品内容创作。例如,他们目前已举办了三届作家研修班,上线了一系列作品扶持计划。近期,番茄小说还与《青年文学》杂志联合发起“青舟计划”,未来3年将投入1亿元,增加优质作者稿酬,扶持精品内容,并优先推荐影视改编、出版。
“我们一直在运营各种活动,邀请传统作家、行业专家、番茄作者开展直播对话和研讨,希望给网络文学作者提供一个与国内一线作家交流的平台,推动网络文学原创内容的精品化发展。”谢思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