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8月28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大会揭晓了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包括34项自然科学奖、6项技术发明奖、99项科技进步奖和10项企业技术创新奖。科研成果质量提升、企业主体地位凸显、支撑产业发展动能强劲……一个个成果,展现了重庆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其中,由重庆大学牵头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智能控制理论及多机器人应用”项目,成功斩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前期深入企业调研时,我们发现笔电产业‘产品品类多、更新迭代快’的特点,给传统生产线带来不少挑战。为此,团队运用多机器人协同技术,通过持续采集生产数据、反复调优算法模型、优化核心工艺参数,精准破解了传统生产中换线效率低、参数调整周期长等关键瓶颈。”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苏晓杰介绍,团队已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合作,将创新成果应用到3C等电子产品生产线的智能升级上,让工厂里的机器人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工人一样,自适应地去匹配并优化工艺参数。
在重庆,一个个科研团队以行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探索完善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以自身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此次科学技术奖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能愈发强劲。”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获奖项目中,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97项,占比69.8%、较上年提高13.7%。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近三年新增销售和技术交易推广大幅增长,共计1760.5亿元,较上一年度同统计口径增加160.4亿元,新增税收收入62.1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我们为C919大飞机、温度传感器国产化等提供助力,还实现了神舟系列的飞船以及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重庆三峡学院副院长尹立孟说,团队的科研项目——“航空航天微细结构精密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围绕航空航天装备传感器与控制系统领域的迫切需求,研发了专用的系统和设备。相关成果实现了工程应用,支撑了重庆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未来,团队将把这一技术在低空装备、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领域进行应用,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此次获奖成果中,聚集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相关的项目102项、占比68.5%;聚集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相关项目92项、占比63.4%。其中,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分别有25项、41项,持续保持较高比例,战略导向作用更加突出,持续为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夯基垒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这次奖励中,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在其他奖项中,作为完成单位的企业共264家、占比43.6%,较上年增加95家。企业牵头完成项目27项、较上年度增加8项。重庆市企业牵头和参与项目102项,占比68.5%,较上年提高15.4%。这些数据,充分展现重庆企业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伟表示,下一步,重庆将聚焦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着力构建重大方向、灵魂人物、标志平台、重大成果创新矩阵,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标志性成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