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王晓珠 王燕双
当科普遇上千年世遗古城,将碰撞出怎样精彩火花?8月29日,福建省泉州市德济门广场,一场亮点纷呈的科普“嘉年华”亮相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世遗点,这标志着泉州市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泉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汤孔忠,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黄世界等出席启动仪式。
据悉,8月29日—31日,泉州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鲤城区政府举办“科学奇妙夜—相约世遗古城”2025年全国科普月(泉州)主场活动暨泉州市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现场发布了110场泉州市科普月重点活动,由全市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精心策划,力求打造一场全域覆盖、全民共享的科普嘉年华。
同时,活动发布8条泉州市科普研学精品路线,深度融合丰富的科普资源、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从沉浸式科技馆体验到生态湿地自然观察,从传统工艺非遗探访到前沿科创企业参访,便于孩子们在游览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现场还举行了第二届“红领巾讲科学家故事”大赛、科普益民摄影大赛颁奖仪式。
“科普+世遗”深度融合 绽放科技文化双辉
活动主办方介绍,本次主场活动创新采取“舞台展演+互动体验+科普展览”的多元形式,联动市科技馆分馆、市级学会及科学教育机构等39家社会力量,引入格斗机器人竞技、无人机飞行、AR/VR、科普猜谜等互动体验项目,携手科普脱口秀、科学实验秀、科普情景剧等20个舞台节目,展出中国国际高校色彩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和科普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元素深度融入世遗文化场景,给大家带来视觉与智慧的双重享受,让科普活动浸润历史文化肌理,让市民朋友在文艺表演、互动体验、展览参观中感受科技魅力、触摸科普内核。活动以创新姿态融合科学与文化,以惠民初心联结科技与生活。
活动现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闽南非遗文化分馆、中医药分馆、福船分馆、纺织服饰分馆、陶瓷分馆、制醋技艺分馆、制香技艺分馆等泉州市科技馆各分馆聚焦非遗文化,现场带来草编、捏泥人、养生锤制作、福船模型拼接、植物拓染、香牌香包制作、老醋食品DIY、陶瓷彩绘等互动体验项目,掀起一场非遗科普狂欢浪潮。
现场还邀请市呼吸治疗学会、护理学会、康复医学会、牙医师协会、营养健康协会、药学会等多家医学类市级学会开展义诊赠药等惠民服务,聚焦基础健康需求,现场提供血糖、血压专业监测、口腔检查,同步开展呼吸康复与慢性重症专项指导,为面对面指导群众如何防治常见疾病,初步掌握心肺复苏、AED、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诊技能,帮助群众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科普惠民”落地生根 拉近科技与生活距离
科普互动体验是本次科普月主场活动最突出的特色,无人机互动、3D打印体验、AR眼镜试玩、植物拓染、巧克力制作……传统手艺与现代创意碰撞,让市民朋友在亲手操作中触摸科技脉搏,在欢声笑语中领略科技创新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四足机器狗在指令下完成踱步、跳跃、转圈等一系列动作,它时而威风凛凛地穿梭舞台,时而乖巧地“蹲坐”致意;宇树机器人则化身“街舞达人”,随着动感节拍灵活摆动机械臂。机器人舞蹈秀、机甲对战、机器狗撒欢多家……科技企业纷纷携带科技产品,将前沿科技体验融入千年世遗场景,打造出科学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盛宴,让群众在触摸历史中感知科技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科普月主场活动持续3天,20个舞台节目与39项互动体验轮番上演,人流密集的活动现场成为科普惠民的生动缩影。从红领巾讲科学家故事到AR、VR技术体验,从安全生产科普到卫生健康知识传播,内容覆盖公众关切的多元领域。科普月主场活动通过这样接地气的互动形式,让前沿科技可触可感,实用知识入脑入心,切实提升了科普传播的实效性与亲和力。
活动主办方表示,去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每年9月份定为全国科普月。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的主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泉州市科协联合宣传部、科技局、教育局、卫健委等市直部门印发通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推动科普资源持续下沉,以多元立体、鲜活有趣的科普内容,真正让科普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全国科普月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将开展超2000场科普活动。
(泉州市科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