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8月28日,“AI在八家”2025系列沙龙第四期——“AI for Science到AI for Industry:新材料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在八家股份社学清嘉创大厦召开。
现场,共青团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书记任一丁在致辞中强调,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AI for Science”向“AI for Industry”跨越的关键力量。海淀共青团将持续搭建创新平台、优化服务机制,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加速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落地与产业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区域创新生态不断注入青春动能。
八家股份社总经理李志远表示,作为区域“创新服务枢纽”,八家依托“两低两高”全周期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通“技术-产业-生态”闭环,本次联动隧道国重、信通院、中化信息及吉林大学等顶尖机构,旨在破解AI与新材料融合中的技术瓶颈与数据孤岛,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满潮强调,AI与新材料融合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并高度评价八家股份社的平台推动作用。在主题分享中,他系统阐述AI如何驱动工程材料研发从“经验试错”迈向“智能设计”,并以团队研发的NPR智能支护材料为例,展示AI在重大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与实施路径。
中国信通院董昊副主任以《科研智能:政策、产业及标准》为题,系统解读AI赋能科学研究的国家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路径,强调政策支持对AI在新材料领域应用的重要性;中化信息郝英荃博士则从央企实践出发,阐述中国中化在AI+材料研发中的战略布局与工业场景落地案例;吉林大学邢千里博士从计算科学角度,探讨面向科学智能的属性图优化技术及其对新材料研发的推动价值;火山引擎解决方案架构师芦长欣介绍,火山引擎通过智能计算与大模型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其行业解决方案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助力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工业应用。
主题分享环节汇聚产学研多方视角,来自不同领域的五位专家围绕“AI for Science到AI for Industry”展开深度分享。
随后,圆桌对话环节由翠湖科创副总经理牛潇主持,隧道国重实验室副主任刘冬桥教授、郝英荃博士、邢千里博士以及和隆优化研究院院长李鹏一致认为,实现AI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需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跨学科协作、加强中试验证与资本支持,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