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
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的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影响重大。近几年,因电动自行车电池故障、非法改装等引起的事故不时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整车标志、整车安全、机械安全、防火阻燃、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等提出明确要求,如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超过25km/h时电动机自动停止动力输出,给电动自行车行业“戴上紧箍咒”。
一问:为何要增加“北斗定位”?
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关键安全信息,一旦发生车辆被盗、蓄电池温度异常或电压过高等情况,可借助通信模块第一时间提醒消费者及时处置,从而增强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此外,还通过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明确标注建议使用年限,提醒消费者及时淘汰超期服役产品。
根据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通信模块会将车辆的动态信息上传至企业或管理平台,一旦检测到安全隐患,平台将立即提醒用户和企业。同时,新国标要求加装的通信模块必须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确保数据传输途径的安全性,并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食品消费品标准处副处长刁永辉介绍,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活动用车必须加装北斗模块,一般家庭用车可选装北斗模块。
二问:限速同时如何保证安全?如何防非法改装?
“十次事故九次快”,新国标对车速做出明确规定,要求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能超过每小时25公里,一旦超速,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新国标还优化电动自行车防火阻燃技术指标,将塑料重量占比限制在整车重量的5.5%以下,能够起到延缓火灾蔓延速度、降低燃烧强度等效果,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电动自行车安全性。
针对非法改装,新国标通过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防篡改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增加互认协同功能,落实“一车一池一充一码”,从技术上大幅提高非法改装门槛,有利于逐步减少乃至杜绝改装行为。
三问:我的“旧国标”车怎么办?
根据新国标,9月1日之后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才能出厂。
同时,为便于符合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充分消化,避免社会资源浪费,新标准额外给予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2025年12月1日之后,所有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均必须符合新标准规定。
上述负责人特别强调,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助以旧换新等政策加速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