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活“四川动能”——跃升·“十四五”科技成就

2025-10-21 07:39: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四川不仅是千载农耕文明的滋养之地,更在新时代被赋予了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战略重任。

重任在肩,矢志攻坚。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清洁能源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十四五”期间,四川交出了一份亮眼科创成绩单。

在四川这片底蕴深厚又朝气蓬勃的热土上,一股股科技创新“活水”奔腾涌流、汇聚成势,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的“四川动能”。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今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上,全球最长连续LED巨幕“天府大屋檐”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点亮。“天府大屋檐”长408.5米、面积1.1万平方米,视觉效果令人震撼。

该显示系统由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攻克了超长无缝拼接、低功耗运行、高环境适应性等多项技术难题,融合了超4万米的定制LED显示单元,具备智能感光、智能色彩调节等功能,可应对恶劣天气和复杂室外环境。

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技术底蕴深厚,产业动能强劲。作为四川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现已形成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集群,构建了从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该区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产值达3527亿元。

“十四五”以来,四川围绕新型显示、信息安全、新一代网络等领域,实施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重大科技专项等,聚焦工业软硬件、新型显示创新产品等,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是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该软件园及其姊妹园区入驻企业已超过1000家,形成了涵盖应用软件、通信技术、大数据、数字娱乐、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廖先德介绍,目前,四川已成功创建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绵阳市涪城区智慧显示模组产业集群、成都市郫都区电磁空间安全产业集群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工艺设备在成都进场,总投资16.6亿元的莱普科技全国总部暨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式投运……今年上半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捷报频传。四川正朝着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目标全速前进。

驱动高端装备制造升级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今年7月,由中铁高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出口欧洲的“四川造”盾构机——“川山甲1号”在成都新津下线。该设备拥有3.72米的开挖直径,整机长度约135米,专为应对零下40摄氏度极端低温环境下的永久冻土层施工难题而设计。

“川山甲1号”盾构机实现了“四川造、全球用”的硬核突破,标志着四川智造在极端工程领域的创新飞跃。

四川作为我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四大航空装备研制基地之一,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水平居国内一流。四川拥有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500余个创新平台,集聚了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水电、核电装备领域全球领先企业,在飞机和发动机整机、核心大部件、航电系统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2023年,四川省装备制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548.8亿元。

9月17日,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德阳召开。大会现场,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15兆瓦纯氢燃气轮机(G15H)正式亮相。G15H以纯氢为燃料,突破了“零碳燃烧+稳定高效”的双重难题,填补了我国氢能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

从挂牌国内首个“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到扛起“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大旗,德阳获得的每一个称号,都体现了其装备制造产业的跨越与突破。目前,该市拥有装备制造企业超1500家,已具备水、火、核、气、风、光“六电并举”全产业链研制能力。

当前,四川正以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踩实高端装备升级之路,做优做强航空航天装备、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动力电池、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推进整机产品开发和关键系统、部辅件迭代升级。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赛道

今年9月,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西南地区首个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天行者2号”发布。

该机器人双足动态平衡算法破解了复杂地形行走难题,同时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融合激光雷达、3D视觉,可实现空间定位与环境建模,满足工厂巡检、康养服务等场景的实时需求。

近年来,四川将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抢占算力、大模型、智能终端、AI应用等新赛道,积极构建算力富集、创新活跃、场景多元、要素配置高效的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今年3月,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发布《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计划3年投入12亿元,全力打造“科技攻关更聚焦、场景开放更丰富、算力供给更普惠、产业生态更完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9月28日,2025天府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在成都举办。会上共发布656项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供需清单,并释放超200亿元投资与合作空间,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资源对接与生态共建共享。

如今,四川正以“算力+政策+场景”组合拳,加速向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迈进。2024年,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达926亿元、增长31.6%,企业总数超1500家,700多家企业实现上规、上市、上榜、上云。

从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到打造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从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到实现细分领域专精突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构建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协同发展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未来,四川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推动全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新印象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中国高铁领跑全球作贡献

从1993年调试成功亚洲第一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到2003年、2008年两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我国铁路提速和高速发展进程中,交出了一份份优异成绩单。

该实验室以数字化仿真、基础研究实验、服役性能研究三大平台为支撑,以高速铁路、高速磁浮交通、重载铁路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备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构建起一个覆盖全产业、具有大格局的科研矩阵。

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中国高铁持续领跑全球作出积极贡献。

天府绛溪实验室:签约技术服务合同超5000万元

2022年11月,天府绛溪实验室揭牌投运。该实验室聚焦具身智能、电磁感知、泛在互联三大研究方向,高质量推进整体建设。

截至目前,该实验室以创新策源为目标,已建成6个前沿研究中心;以产业创新为目标,已建成4个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培育优势产业技术主导权,支撑未来产业布局,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3年来,该实验室形成18项可转化产品,签约技术服务合同超5000万元;成立全资运营公司,孵化(招引)13家企业,融资超7000万元;申请专利130余项,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80余篇。实验室建成国家级省级平台2个,推进建设6个科研和中试平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由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市政府联合打造,是一个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金融机构和企业开放合作的金融科技学科平台。

该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5月,致力于研究金融科技前沿问题、研发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目前,该实验室已成功组织策划了七届国际金融科技论坛以及“成都八零”全球金融科技产品设计与研发大赛,聚集了国内外业界学界一流资源。

该实验室发布了AI工程化KubeAI平台、Quant Plus量化分析平台等多项金融科技服务系统和平台,构建全新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实验室将深耕金融科技理论研究与项目开发,用金融科技解决业界痛点问题,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