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在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与婴儿啼哭间的拉扯,是无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很多优秀女性科技人才到了生育期往往不得不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放弃家庭,选择不婚不育,要么放弃科研事业,无奈中途“离队”。但现在,“鱼和熊掌”也能兼得了。
9月2日,上海首个聚焦孕哺期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专项计划——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该计划旨在帮助孕哺期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平稳度过“科研与生育”黄金期的重合地带,为其续航创新动力保驾护航。
记者从启动会上获悉,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首站落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单位。40周岁以下、生育结束2年内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在沪单位的在职在岗女性科技工作者,若具有博士学位与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四个面向”领域的科研基础,且无学术不端或违法违纪行为,均可申报。
此次试点将就申报人的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进行评议,依据择优支持的原则,遴选20位优秀产后科技女性,一次性给予每人5万元资助。其中,2万元为个人补贴,3万元为包干制科研经费。“对于这20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踪关心,通过加大宣传、举荐评优、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予以进一步支持。”上海市科技妇工委主任何晌艳说。
据统计,中国妇女平均生育年龄近30岁。上海妇女平均初育年龄已超过30岁,2024年,上海户籍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31.8岁。根据2024年面向上海已生育科研女性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女性中46.13%认为生育子女对女性科技人才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其实我对于自己生产后的科研工作已经做了详细的计划,会将课题的细分任务分配给所带的几个学生,让他们继续推进。现在有了试点的支持,我想能更好地执行这些科研计划。”已怀孕9个月的李文然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一名女性科技工作者,她表示,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充满温度,精准地识别并回应了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最核心的一个诉求,通过实质性的支持措施为她们架起一座关键的“回归之桥”,将有效帮助她们缓解“生育”与“科研”双期叠加的压力,最大程度减少职业生涯的中断感。
作为科妍回归计划的提出者,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朱美萍表示,这一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为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其建立的长效跟踪机制,能在女性科技工作者迷茫时给予指引和实实在在的托举。
女性科技人才汇聚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据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介绍,截至2024年,上海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女性占比已达43.96%,为上海科创中心贡献了磅礴的“她力量”。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韧性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勇挑重担,勇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此次试点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作为新中国在上海最早的科研力量之一,其中不乏优秀的女科学家身影。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尹文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天文台原台长叶叔华等作为学科的奠基人,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