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2025-09-03 07:13: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毕文婷

昆明上空的防空警报又一次响起,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抱着课本冲向山洞。昏暗的光线下,王希季在膝头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洞外,炸弹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洞内,对知识的渴望从未中断。后来,王希季成长为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这是西南联大人在逆境中坚守的缩影。西南联大的精神,已跨越八十余载时光,在新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既有清华的严谨,又有北大的自由,兼具南开的活泼,这便是西南联大。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三校师生被迫迁徙。1938年,他们抵达云南昆明,合并成立西南联大。

内迁之路,颠沛流离,但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的热忱却丝毫未减。从清华毕业并留校任教的植物学家吴征镒在迁徙中每日采集标本、记录沿途植被情况,把迁徙之路当成了探索科学的特殊课堂。地质学家袁复礼随身携带地质锤,腰间挂着罗盘,用实际行动带领学生学习野外地质科考知识,让科学探索的精神在颠沛中得以延续。

即便教室只有土坯墙、铁皮顶,即使终日与臭虫、虱子为伴,科学之火仍熊熊不熄。数学家华罗庚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完成数论经典《堆垒素数论》;物理学家吴大猷一边养猪补贴家用,一边写就奠定分子物理研究范式的《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振动光谱》。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物理学家杨振宁等人,以西南联大为学术起点,成长为照亮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版图的栋梁。从西南联大,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0多位院士……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了8年办学,各校迁回原址。师生们仍然秉持着“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此后的科研之路上奋勇前行,取得了辉煌成就。

邓稼先从当初借学长杨振宁物理学书籍的小师弟,成长为“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在“跑警报”时仍坚持学习的精神,激励他勇攀科学高峰,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吴征镒考察野外植物的脚步遍布全国,他参与完成著作《中国植物志》,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

如今,西南联大的精神血脉,仍在延续。在西南联大旧址内创立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已办学3年,成为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高地。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学子主动发起“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沿着先辈们徒步内迁的足迹,在实地寻访中感悟烽火岁月里的坚守。

岁月流转,西南联大精神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褪色。这所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应运而生的学府,虽困于铁皮茅屋、糙米淡饭的匮乏境遇,却创造了足以照亮时代的精神瑰宝。科学的韧性,不在锦衣玉食里滋生,而在对真理的坚守中扎根;民族的脊梁,不靠高楼大厦的托举,却因薪火相传的接续永远挺立。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