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林雯
9月4日,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物理学院、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夏海云教授团队联合苏州大学、杭州光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瞬态风相机”,0.5秒就能实现5千米半径内的风场成像。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上。
给快速移动的目标清晰拍照,从来不是件容易事。就像给百米飞人拍照,若快门速度不够,最终只会得到一串模糊的“影子”。过去,要测量大范围风场,常用的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靠“机械扫描”工作,就像用一束光当“画笔”,像折扇的辐条一样,一束接一束水平扫过区域,再把这些“辐条”拼合成风场图像。可这个“扫描”过程并不快:从第一束光到最后一束光,往往要几秒甚至几分钟。而风不会等设备扫完,前一秒测的某个位置的风速,等扫到下一个位置时,风已经变了。这种“时间滞后”不仅让风场细节抓不准,还会产生巨大误差。
夏海云介绍,大气广域风场瞬息万变,传统扫描设备总“追不上”它的变化,容易把“微风”错判成“大风”,甚至漏判、误判阵风、切变风等危害天气现象。而“瞬态风相机”不是靠“慢扫”,而是靠“快拍”,把5千米半径内的风场的探测时间从“分钟级”压缩到了0.5秒。
这款风相机的核心优势在于独特的“多眼并行”设计:它搭载了10个测量通道,配上多通道激光发射模组、单孔径多通道望远镜,以及专门的多通道数据采集和探测阵列,不用机械扫描,相机能同时看向10个不同方向,瞬间“抓拍”大视场风场。它的“抓拍能力”突出:每秒至少能拍2张风场图像,探测范围可达5公里,视角达27°。该相机可以根据探测距离、视场大小,灵活调节曝光帧率,还能清晰呈现风的实时变化,消除了传统设备的“时间滞后”误差,连风场中细微的湍流都能测准。
这台设备让风场从“模糊的影子”变成“清晰的动态画面”。这款“风相机”的用处,早已超出“测风”本身。例如,在工厂烟囱的气体排放监测中,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误差能控制在几个ppm(1ppm相当于1吨水中含1克盐),可风场测量若有10%的误差,会直接导致排放通量的测算误差大幅增加,而“风相机”能精准测风,让排放总量算得更准。再比如,在航空安全领域,飞机尾流是小尺度、快变化的“气流漩涡”,过去法国宇航局等机构用扫描设备测尾流,得到的仍是“静态风场假设下的图像”,误差较大,风相机则能实时捕捉尾流变化,为后续飞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此外,它还能研究摩天大楼、大型桥梁、交通工具的风阻。因此,将在气象、航空、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价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