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近日,河北涿州中国石油东方物探科技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中央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的记者们齐聚于此,参加第八季“中国石油开放日——东方物探站”活动。阳光洒落在现代风格的建筑群间,科技园中洋溢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氛围。在中国石油物探展览馆,记者们不仅近距离感知了几代物探人的艰苦奋斗,更见证了一场以“数智物探·赋能油气勘探新未来”为主题的技术盛宴。
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物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赵杰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依托“两宽一高”等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物探技术,连续攻克多项世界级勘探难题,助力油气田企业发现了3个十亿吨级大油田和4个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在海外,东方物探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87个国家、300多家石油公司,不仅打造了多个“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标志性工程,还带动40余个国家超过9万人就业。
漫步于被誉为“中国地球物理硅谷”的科技园区,记者们目睹了“数智物探”如何从概念落地为生产力。在装备展示区,多型可控震源和eSeis无线节点仪器整齐陈列,这标志着油气勘探已全面迈入“高清时代”。
现场装备研发工程师启动模拟系统,通过数字平台精准操控设备,模拟了野外复杂地形下的地震采集场景。几位记者戴上VR设备,仿佛“穿越”至沙漠、深海甚至极地作业现场——虚拟与现实交错间,勘探作业的传统范式正被革新。
而真正支撑起这场革新的,是东方物探一系列核心软件与装备的突破。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已成为全球三大主流物探软件之一。在GeoEast可视化中心,一件件数智化物探技术引起参观者惊叹。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5月,伴随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发布,智能化全波形反演技术正式亮相,将地震波方程求解效率、反演建模效率翻倍提升——这是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深度融合的新成果。
数字化不止于软件。今年3月,东方物探自主研发的“处理解释互联网工厂”投入试运行,首次实现全球多地远程协同生产。数据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现场实时传输至涿州云端,跨域算力瓶颈迎刃而解,全球算力资源终成一张网。而这一切的“大脑”,位于涿州高性能计算中心。走进518平方米的机房,11台140P机柜低声轰鸣,这里是16.1Pflops算力和90PB存力的源头。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东方物探在算力分配、数据存储和系统优化上不断突破,构建出支撑高效勘探的数字底座。
从超大型软件到智能化装备,从互联网工厂到全球算力网,东方物探以“6+1”产业集群布局,逐步构建起数智物探全产业链。正如这场开放日所展现的,东方物探正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科技之光照亮深地奥秘,赋能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