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视角下书写成长——读长篇儿童小说《神鸟的岛屿》有感

2025-09-05 16:48:3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刘学正

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将真实的生态保护实践转化为富有张力的文学叙事。这类作品凭借不可替代的原型力量与真实的细节呈现,拓展了生态书写的边界,强化了其回应现实的能力。青年作家陈伟军的长篇儿童小说《神鸟的岛屿》即是如此。其以浙江韭山列岛守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巧妙地将少年成长叙事嵌入宏大的生态保护主题,通过少年在海岛的暑期经历,构建微观视角,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命题,奏响了关于守护、责任与蜕变的动人乐章。

12岁的内陆少年江小鹏带着懵懂与好奇,为探访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哥哥,初抵韭山列岛。在岛上,哥哥守护的中华凤头燕鸥,目前种群数量仅200只左右,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球最为珍稀的鸟类之一。护鸟人的日常、燕鸥的习性、海岛的生存法则等,如同一个个谜团,等待江小鹏去探索。他结识了热爱绘画、内心敏感的少女林芊芊以及熟悉海洋、性格质朴的渔乡少年阿海。新伙伴为他的海岛之旅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成为江小鹏成长的催化剂。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观察、体验并最终参与生态保护的少年团。

小说的叙事由少年们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推动。从学习辨识燕鸥种类、记录其行为习性,到协助护鸟人进行鸟巢监测、参与繁育辅助,再到感受台风等恶劣天气对脆弱生态的致命威胁,具体入微的践行,构成了江小鹏最深刻的生态启蒙课。“刚一眨眼,蛋壳的表面已裂开了一道不规则的细缝——那是雏鸟用破卵齿自己啄开的。接着,又是一道缝隙正在逐渐扩大。”在亲手触摸燕鸥蛋壳的紧张,目睹雏鸟破壳的喜悦以及抗击风暴守护鸟巢的惊心动魄中,抽象的“保护自然”的口号,真正内化成了他们根植于心的责任感。

小说中,海岛既是中华凤头燕鸥的栖息地,也是少年精神成长的试炼场。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对环境问题的无知到产生深刻的生态保护意识,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护鸟志愿者,江小鹏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海岛环境的严酷性与保护工作的挑战性,锻造了江小鹏等人的坚韧、勇气、协作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内在品质的淬炼,与他们对生态认知的逐步深化同频共振,让成长的主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年龄增长,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生命意义。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力图呈现立体感。江小鹏勇敢中带着少年的冲动与求知欲,林芊芊具有艺术天赋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敏感,渔乡少年阿海淳朴热情。各具特色的少年形象,使得成长与保护的故事更具普适性的共鸣。而“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挣脱濒临灭绝的困境,翱翔天际,则象征着少年们的精神蜕变,寓意着生态文明事业未来可期。

雏鸟初飞,少年启程。《神鸟的岛屿》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亦是一面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对鸟类的保护,本质上是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守护,而这份守护的希望,蕴藏在少年儿童的觉醒与行动中。正如作者借由江小鹏之笔写下的歌词:“我有一个梦,想成为自由的风,飘过蓝蓝的天空,带走烦恼一重重,去看神话之鸟,一起追逐着浪潮汹涌,让那些年少懵懂,穿过风雨去迎接彩虹。”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