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边陲,点石成金——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

2025-09-05 16:48:2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本报记者 吴叶凡

8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物加工领域专家、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现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长孙传尧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从艰苦的可可托海矿区一路走来,孙传尧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为我国选矿科技研发、工程转化和行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生的第二所大学

可可托海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是全国第二冷极,但让这里更出名的,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可可托海矿区拥有全球几乎一半的矿物种类。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该矿,因而这里曾长期处于保密状态。

1968年,孙传尧从沈阳东北工学院有色冶金系选矿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距离可可托海矿区41公里的野外四矿,那里不通汽车,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遇到大雪封路,只能坐爬犁或是骑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孙传尧一待就是10年。

在可可托海矿区的前6年,孙传尧先后干过装卸工、采矿工、磨矿工等苦活、重活。然而,这些磨炼在孙传尧眼中却是一笔无价之宝。他曾在诗中写道:“风雪严寒虽然令人生畏,它让边塞的儿女更加坚强。”

孙传尧更是把可可托海誉为自己的“第二所大学”,他从工人师傅、老技术人员等人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难得的学问、经验和工作精神。孙传尧曾回忆,有一次工厂因停水而停产,他和当班工人都赶去修水坝。为了从水里捞一块儿大石头,哈萨克族的一位老师傅二话不说就下到水里,冰冷的水立刻漫过师傅的长筒水靴,流进裤子里。孙传尧一看也不由自主地跳入刺骨的水中,与老师傅合力把大石头推了上去。

工人师傅的优秀品格感染了他,也教育了他。“在可可托海炼过的人,劳累、艰苦、困难、压力都难不住,面对金钱和物资的诱惑更是无所动心。”孙传尧说。

变废品为精品

1974年,凭借优秀的工作能力,孙传尧被从工人岗位抽调出来,从事技术工作。

当时,可可托海矿区8859选矿厂处理的低品位锂矿石,因流程结构和工艺条件不适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浮选出的锂精矿均为废品。

看着一堆堆废品堆满不大的厂区,孙传尧心里满是焦急。他主动来到实验室,独自做实验,寻找解决办法。在反复的实验过后,孙传尧有了头绪。在副厂长的支持下,孙传尧独自做设计,同时组织工业化实施,改进流程结构。他提出在锂辉石浮选前,先进行反浮选,排除影响精矿质量的易浮脉石;同时采用多槽串联强化搅拌,并调整了浮选药剂。

最终,通过多项技术改进和创新,他们在原矿含氧化锂0.32%的条件下,获得了含锂达4.42%的浮选精矿。这项生产指标在当时国内外绝无仅有,不仅结束了浮选出的锂精矿被长期作为废品的历史,而且为提高低品位锂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1978年10月,孙传尧考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研究生,离开了他热爱的可可托海和选矿厂。而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为他后续从事选矿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担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期间,孙传尧锐意改革,强调科研成果要进行工程转化,坚持科研、工程设计和科技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同时,他在工程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多项成果。他利用矿物等可浮及分流分速原理首创异步浮选法,并在凡口铅锌矿首获成功;他领导研发的钨铋钼复杂多金属矿选矿新技术——柿竹园法,攻克了黑白钨和硫化物及多种含钙矿物难以浮选分离的世界性难题。此外,孙传尧还提出了矿物浮选的晶体化学原理,并与合作者以矿物晶体化学的观点完成了《硅酸盐矿物浮选原理》专著,理论水平国内外领先。

“为了中国的选矿事业在本世纪中叶居世界最强,我还要尽微薄但永不松懈的力量!”这是2019年,孙传尧获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之际,写下的诗句。

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但孙传尧艰苦奋斗、为国创新的精神却留在了茫茫戈壁、巍巍群山之间。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