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六十载光阴流转  这份精神从未褪色——中国科学院举办纪念人工合成牛胰岛素60周年专场活动

2025-09-07 18:32: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六十载光阴流转,科学家精神历久弥新。60年前,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不仅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更铸就了“敢为天下先”的科研丰碑。这份精神从未褪色,至今依然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勇毅前行。

9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60周年专场活动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院长、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李林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一壮举的伟大历程,鼓励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的精神。

“提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研成就,人们立即会想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李林说,“这项成就堪称人类揭示生命本质征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在生命科学史上的一次意义永恒的飞跃。”

回望来路,成就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1958年12月,在世界上首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三年后,我国正式启动了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面对这一处于科学“无人区”的艰巨挑战,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以“人工合成胰岛素一百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探索。

“他们不计名利、不畏艰辛、不讲条件、顽强拼搏,充分显示了开拓创新、严谨求实、协作突破的科学精神。”李林动情地说,历经无数次失败,老一辈科学家终于在1965年9月,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李林强调,“胰岛素攻关历程所体现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在新时代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愈发熠熠生辉。我们要发扬光大‘胰岛素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党委负责人刘小龙则着眼于未来。他强调,回顾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辉煌,更是为了传承使命。“新时代的中国科学院人必须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力争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关键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沪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孔朝晖在总结讲话中对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今天的科技工作者,要向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团队学习,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努力推进‘四个面向’,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孔朝晖说,“要让奋斗成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最亮丽的底色,要拿出当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劲头,勇闯无人区,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