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试验为期两年。目标是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卫星物联网?此次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又将如何助力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展?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第一问:何为卫星物联网?
卫星物联网是利用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地面、海洋、空中的海量物联网设备,提供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其能为数据采集终端、穿戴设备、手持终端等各类终端,以及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应用场景覆盖海洋渔业、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应急通信、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以前的物联网,通过地面的网络把物体连在一起,但有很多区域无法到达,比如说偏远地区、天空、海洋里面很多网络覆盖不到。卫星物联网具有全域覆盖的特点。
第二问:卫星物联网如何在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卫星物联网依托天基网络,可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全球范围实时追踪与数据传输,能精准补齐低空经济的通信短板。如在无人机物流等低空领域,过去由于地面基站覆盖不足,会产生信号中断、影响飞行安全和效率等问题。卫星物联网通过天基网络,能实现低空飞行器的全球实时追踪与数据传输。
卫星物联网还能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举例道,农业无人机跨国作业时,卫星通信可支持其跨区域调度和作业数据回传;应急救援无人机在灾区失去地面网络时,能依靠卫星维持与指挥部的联络。在他看来,这种技术融合会吸引更多资本和资源进入低空领域,推动无人机制造、空域管理、数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的协同发展,形成“技术—场景—产业”良性循环。
第三问:未来如何推动“万物互联”?
今年以来,我国卫星通信发展步入快车道。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工作进行统筹布局和系统谋划;10月,《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资质,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通信服务与产品供给。
11月21日,中国电信发布“天通+北斗”国产星基高精度定位服务试商用,面向偏远地区、海洋、低空、低轨等无网/弱网覆盖的区域提供服务。未来,无人机巡检、无人机配送、低空通航等场景会有更强大的信号加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