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9月8日,科技日报记者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这座由王震将军率驻疆官兵与各族群众于1951年9月亲手创建的钢铁基地,是新中国在边疆建立的首座钢铁厂,如今已走过七十余载。
从建厂初期年产钢仅3万吨,到如今拥有八钢本部、巴州钢铁、伊犁钢铁三大生产基地,以及焦煤、矿业等多个资源板块,形成千万吨级产能体系,八钢的成长,不仅是一部新疆现代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技术迭代、智慧升级的钢铁发展史。
“我们刚进厂的时候,高炉不高、转炉不大,很多环节靠人力,测温、看样几乎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八钢退休干部、原炼铁分公司党委书记张爱年回忆道。作为1974年就进入八钢工作的“老钢铁”,他亲历了企业从“小高炉小转炉”到大型化、现代化装备的迭代跃迁。“如今中控室大屏一开,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智能调控,生产效率已远非当年可比。”
技术突破是八钢发展的核心动力。曾任八钢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李子文,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工艺革新,由他主导的圆钢切分轧制等技术,为八钢公司生产工艺转型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我们不断摸索轧制技术,从切分轧制到无孔型轧制,目标就是让钢材轧得更快、更准、更节能。”
“我们那一代人流过的汗水,今天都化成了八钢的实力。看到八钢越来越现代化,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李子文目光坚毅、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他相信八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在关键节点上,八钢的步伐始终坚定。2002年,八钢股票上市;2007年加入中国宝武集团,步入发展快车道。如今,八钢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产业链“链长”企业,正持续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关键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