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期,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力索具”)近日遭遇了技术难题——锻造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变形量等关键参数难以实时监控和预警。非常时刻,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理职院”)高琰教授出手相助,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难题迎刃而解,创新力变成了实打实的竞争力。
不过,高琰与神力索具的合作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而是延伸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为企业深度赋能。
山理职院党委书记李洪文向记者表示:“我校高琰团队与神力索具的合作,既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知识产权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它体现了我校作为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
企业难题成为专家科研课题
凭借300余项国内专利、12项国际专利和主导制定的8项行业标准,神力索具将产品“送”到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发展的爬坡期,传统锻造工艺参数监测问题却成了“心病”。
“传统锻造工艺参数监测,涉及到锻造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变形量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神力索具董事长杜大平说,如何运用AI精准监测预警,确保锻造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这是他们必须攻克的难题。
“我们深入神力索具一线,详细调研锻造工艺流程,深入分析传统监测方式不足,最终确定以AI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高琰向记者透露,“神力索具的技术总监张体学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艺数据和技术参数,其为构建算法模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两年多时间里,该团队通过上百次技术方案论证和实验验证,最终研发出基于AI的索具锻造工艺参数监测预警方法及装置。
“这项装置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监测体系。”高琰说,“首先,该体系通过获取目标索具的锻造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变形量、时间等关键指标,将这些参数转换为数据向量;其次,其利用预先构建的参数监测模型进行智能分析,输出相应的参数监测结果;此外,系统还会根据监测结果对目标索具在锻造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异常状态进行精准预测。”
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让杜大平非常满意。他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系统使锻造工艺参数监测的准确率提高了95%以上,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96.5%提升到99.2%,生产效率提高了30%,每年为该企业节约成本超过500万元。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确保了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
为企业披上知识产权“护身符”
在山理职院,高琰的身份是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他深知知识产权可以保护企业的独特技术,起到“护身符”作用。
于是,对神力索具的赋能,除了解决技术难题,他继续推进,为其披上知识产权“护身符”。
据了解,高琰与神力索具共同制定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2024年3月,双方联合申请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索具锻造⼯艺参数监测预警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此举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重要的技术优势。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技术不缺乏关注度。今年6月,神力索具凭借该技术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上海)发明展上斩获金奖。
“通过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深度合作,我们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更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持续赋能。”杜大平说。
“我们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赢发展。”高琰表示,“我们与神力索具的成功合作,既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实力,更验证了我们‘理工模式’的成色。”
高琰提到的“理工模式”是山理职院知识产权学院以知识产权合作为载体建立的基于政策解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完整体系,推动企业实现全方位增值。
近三年来,该学院推广“理工模式”,累计服务2100余家企业,推送3万多项科技服务信息,为26家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700余万元。
目前,高琰团队正与神力索具共同研发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计划将AI应用到后者整个生产流程的优化和管理中。高琰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广“理工模式”,为更多企业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理工力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