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9月9日,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报道·发声”开篇,第一件文物,就是埃德加·斯诺的行李箱。这位远道而来的记者的几乎全部家当,就在这里了。
“我们以这只行李箱为叙事起点,串联起文物、历史图片与珍贵档案,让观众循着真实的历史印记,探寻‘红星何以照中国’的深层答案,感受那段岁月里信仰的温度与历史的必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黄黎说。
当年,一大批外国记者不畏重重困难,深入抗日前线,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真实记录中国人民的浴血抗争。更有外国记者克服阻碍、突破封锁到达陕北,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重大贡献和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外界,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斯诺之后介绍的,是他的妻子海伦·福斯特。1937年4月,这位女士孤身穿越封锁抵达延安。4个月的深入探访,不仅弥补了丈夫此前未竟的遗憾——独家专访了红军总司令朱德,更系统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30余位中共领导人,为斯诺震撼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提供了关键性的内容补充。
第二单元“军事·战斗”展厅里,摆着两架分别来自美军和苏军的战斗机模型,它们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空中阻击日寇的战鹰。
苏联政府于1937年10月开始,先后秘密派遣军事顾问、援华志愿航空队和技术人员到中国援助抗战,2000多人次轮流参与飞行任务,236名飞行员在中国战场英勇牺牲。
美国“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8月正式成立。除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
当年和斯诺一起来到中国陕北的,还有一位美国人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他是展览第三单元“救护·医疗”的开篇人物。
马海德是首位加入红军的外籍医生,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期间,他担任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顾问,以延安为中心建设了陕甘宁边区医疗网,同时改善根据地公共卫生条件,预防传染病,培训医护人员,提高了根据地的医疗水平。
战时,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冀中前线创造“流动手术台”的奇迹,以热血诠释国际主义真谛;印度青年柯棣华主动请缨留守太行山区,在病痛与空袭中坚守3年,最终将32岁的生命融入华夏大地……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一批批国外医护人员跨越战火与国界,穿越封锁与硝烟,将医者仁心镌刻在中国抗战史册上。
当时,还有许多外国友人在人道、舆论等战线开辟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保卫中国同盟、美国援华联合会等民间组织通过“一碗饭运动”“中国周”等募捐活动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饶家驹与约翰·拉贝是抗战期间通过建立安全区保护平民的两位重要国际友人;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秘密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影像,成为东京审判的关键证据。“工合运动”通过生产合作将中国农民、国际志愿者与海外捐款者联结,成为“人民外交”的典范……
黄黎介绍,整个展览的筹备历时9个月,用300余件套实物和400余张照片系统展示抗日战争中那些跨越种族与国界的人性光辉和全世界正义力量共同铸就的并肩作战精神丰碑。黄黎希望,跨越时空的正义之光能凝聚成为珍爱和平、开辟未来的强大力量,永远照耀人类文明的进步之路。
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