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9月8日上午9时,青藏铁路湟源峡重点防洪区段上空,一架无人机如“空中侦察兵”盘旋而起。高清镜头掠过桥梁、隧道口、高陡边坡,实时画面通过数据链路同步传输至数公里外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藏公司)西宁工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值班员足不出户就能在雪域高原开展铁路巡查工作。
“过去徒步巡查,单次耗时超4小时,而且60%以上的高陡边坡属于‘人工盲区’。”现场操作人员赵海明告诉记者,搭载4K光学镜头和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可在半小时内完成单个片区全覆盖巡查,让青藏铁路的安全排查从“地毯式搜索”升级为“精准靶向定位”。
除了无人机,在青藏铁路的运维过程中,大量数智技术的应用,为雪域“天路”筑起“智慧防线”。
走进青藏铁路沿线的一处防洪值班室内,一套山体位移监测系统正实时显示着数据的变化。它的背后,是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北斗卫星传感器,以毫米级精度捕捉山体细微形变。
“连续3次监测到超过2毫米位移,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技术员马元臣一边操作系统,一边解释道。北斗监测系统就是一台毫米级“地质听诊器”,从数据异常到指挥中心接收预警,全流程耗时不足5分钟。
而在西宁工务段的“智慧天路”三维实景模型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全线地形立即浮现。针对老鸦峡隧道口等重点安防区域,青藏公司为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快速精准获取地形数据,随后通过3D建模生成三维模型。
“作业人员借助模型可清晰查看隧道口的地质结构、周边环境,并通过对比模型数据,精准预判地质灾害和防汛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隐患。”青藏公司防洪办公室负责人陈树翔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模型已帮助青藏铁路有效防范地质及洪涝灾害30余处。
青藏高原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每年6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至90%。基于激光雷达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的数值模型,不仅能精准还原铁路沿线的地貌特征,还能动态模拟洪水演进路径,提前72小时生成风险预警热力图。陈树翔表示,该模型的大数据预测功能,帮助工作人员科学制定防汛方案,提升铁路沿线安全隐患的辨识及监控能力。
如今,当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掠过察尔汗万丈盐桥,北斗信号穿透昆仑山脉的云雾,青藏铁路的地质灾害监测已从“人工巡检”跃升至“智能预判”,防洪防汛也从“被动抢险”转变为“主动防控”,数智科技正以“看不见的手”筑牢雪域“天路”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