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从“工业伤疤”变身“矿坑森林”

2025-09-10 20:20: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站在辽宁抚顺西露天矿观景台极目远眺,百年矿坑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阵微风拂过,绿树摇曳、花海荡漾,整个矿坑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眼前的美景不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以下简称沈阳研究院)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韩猛10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时,天灰蒙蒙的,空气中飘着煤尘,地表裸露,周边几乎看不到绿色。”韩猛说。

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西露天矿开采于1901年,迄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露天矿累计生产煤炭2.8亿吨、油母页岩5.3亿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历经百年开采,西露天矿煤炭几近枯竭,挖掘深度更是达到420米。该矿留下一片长6.6公里、宽2.2公里,面积达10.87平方公里的“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矿坑导致了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而且,情况还在持续恶化:2009年初,西露天矿南帮千台山发现两条相距80至150米,东西向延展、近于平行的弧形地裂缝;2012年11月,西露天矿坑底出现鼓胀,后缘两条地裂缝变形加剧;2013年3月初,南帮边坡大变形开始显现,两条地裂缝变形和西露天矿坑底鼓胀进一步加剧,两条裂缝总长3090米,坡体前后缘间距1500米,南帮变形区面积约2.9平方公里……

“西露天矿生态治理刻不容缓。”韩猛介绍,2016年,在抚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露天矿的委托下,沈阳研究院项目团队围绕西露天矿治理开始了系统研究。

“当时,西露天矿采坑内的地质灾害种类繁杂,边坡稳定性差、煤层易自燃、第四系冲积层以及地质构造等复杂。其中,仅边坡稳定问题就涉及该矿整个南帮与北帮。”沈阳研究院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科研负责人缪海宾说。

为对症下药,沈阳研究院项目团队先后梳理了西露天矿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滑坡等灾害资料,逐一分析、归纳与总结边坡失稳的潜在因素。他们对煤层自燃、地下水扰动等多耦合因素导致的灾害进行详细研究,提出了滑体削坡减重、底部煤层清挖火根、地下水疏干等多种治理措施。

量身定制复绿计划

2021年8月,沈阳研究院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部正式成立。项目团队开启了8个月的驻矿现场办公。他们围绕矿山灾害综合治理、煤层自燃灾害治理、矿坑防排水系统优化以及矿区生态修复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工作。

“面对南帮煤层自燃,我们提出了借助煤层自燃预警监测系统,提前预警,采用传统的水浇法、清除火根法、注浆消火法进行治理的措施;针对北帮西区采用回填覆盖灭火的治理措施;针对下库盆区域,采用清理距库盆50米距离的风化煤层,喷浆、覆土并回填构筑防火隔离带的措施。”缪海宾介绍。

与此同时,按照“生态治理—绿色涵养—景观提升—文化弘扬—产业导入”的治理模式,沈阳研究院项目团队为西露天矿量身定制了生态复绿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植树复绿面积816万平方米;按展开面积计算,矿坑总表面积1360万平方米,将完成植树复绿面积979万平方米。

“我们根据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矿区开展生态恢复的发展需求,针对矿区存在的土壤质量偏低、土壤污染、生态安全现状及生态景观格局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应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建立矿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体系,优化矿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韩猛说。

在沈阳研究院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西露天矿慢慢变成了“绿洲”。该矿西部内排土场植物种类增加到80余种,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14%增加到63%,提高了3.5倍,实现生态修复区域面积6.7公顷。

“你看,如今的西露天矿矿坑绿树成荫,耳边是悦耳的蝉鸣。它不再是‘工业伤疤’,而成了抚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站在西露天矿一号观景台上,韩猛由衷感慨。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