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加强科技创新阵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运行质效、加快前沿科技攻坚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等6个方面,提出了24项具体任务,旨在体系化推进四川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方案》明确,要强化成都创新枢纽和创新策源功能。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在外资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复制推广一批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地区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建设,集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
在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兴隆湖湖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成都盟升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错落分布,“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等科技力量的汇聚,让这里成为了全国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从人才聚集、基础设施的变化,可以感受到近年来科学中心的创新环境及氛围越来越好。”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宗福说,此次印发的《方案》将助推更多创新平台落地科学中心,有助于进一步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在省级层面首次明确了省域副中心科技创新建设定位和布局,提出支持德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地聚焦本地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创新高地。比如,支持德阳推进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德阳大学科技园等建设,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支持泸州打造川渝毗邻地区(泸永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等。
“德阳将抢抓国家‘雅下’水电工程、风光储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建好德阳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高端装备科技城’,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德阳力量’。”德阳市经信局局长龚军说。
此外,聚焦科技创新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不牢、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方案》“对症下药”,提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6个重大科技专项,围绕重点产业链科技攻关,每年布局实施100项从“从1到10”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为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方案》明确每年将实施100项“从10到100”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出一批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围绕四川省“15+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重点推进实施中试平台建在产业链上专项行动,分级分类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