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日前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多位与会人员参加分组审议时表示,要加强新兴领域的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维护网络安全创造了新手段,同时也带来新挑战。如何针对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郝平指出,要聚焦数据跨境流动、AI伦理风险等新兴挑战,通过立法框架强化技术应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强前瞻评估和监测处置,以确保网络新技术应用合规、透明和可信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修文从算法安全与透明度层面提出建议。他指出,算法在网络推荐、决策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滋生了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刘修文建议进一步研究加强对算法安全的规范,对于在就业、信贷、教育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领域应用的算法,运营者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同时,大力提高算法的透明度,赋予用户查询与自身相关算法基本逻辑和决策依据的权利,推动网络空间在算法应用上更加规范、有序、公平。
多位与会人员就智能设备提出建议。如今智能网联车越发普遍,各种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客”。对于此类智能设备,刘修文建议,进一步明确智能设备制造商在设备设计与生产阶段,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强制性要求,深度嵌入安全防护机制,保障设备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他指出,销售平台作为智能设备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也应肩负起审核责任,从源头上降低智能设备的网络安全风险。
对于新技术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多位与会人员都提到了要进行前瞻性评估。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景俊海指出,新兴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据安全、算法公平和责任界定等新型安全风险,这类风险具有隐蔽性、传导性特点,若仅在应用阶段事后规制,已陷入风险发生再补救的被动局面。
同时,景俊海提到,生成式AI、自动驾驶等技术,其应用场景广泛且技术逻辑复杂,目前已出现数据泄露、算法偏见、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难等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规范,不仅会损害用户权益,更可能影响行业发展。因此,他建议将合规要求前置嵌入技术设计阶段,明确企业及相关主体的安全业务,通过前瞻性规范为新技术划定安全边界,通过源头规范、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