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实习生 王鑫
9月12日,中国物理学会2025年秋季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科学院、德国科学院等20余位院士,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5700余位物理学者,以及线上逾20000名物理学者及学生参加大会。
本次会议为期3天,设立21个专题分会场,覆盖粒子物理、场论与宇宙学、核物理与加速器物理、量子信息、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物理教育等多个前沿领域。
“2025年是‘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一个世纪前,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狄拉克的变换理论……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洞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量子之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表示,如今,受控核聚变、先进能源材料的探索,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的突破,可能带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
大会颁发中国物理学会2024—2025年度物理奖,为在物理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颁发奖项,山西师范大学许小红、北京大学徐莉梅等8人获奖。
国际合作是本届会议的一大亮点。会议设立了两个由中外学会联合组织的分会场:磁学分会场由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共同主办;量子信息分会场则由中国物理学会与英国物理学会联合主办。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国物理学界积极推进国际对话、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的开放姿态。
同时,会议致力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邀请多家科技企业展示最新技术和产品,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会议还特别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通过墙报展示、口头报告、志愿者与顶尖学者互动等多种方式,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助力物理学后备人才的培养。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起翔指出,本次会议落地哈尔滨,既是对龙江科技实力的认可,更为省内物理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该校校长宋迎东表示,哈工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源自哈军工1953年成立的物理教授会,近年来在光纤传感、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学校物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王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