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绕开障碍啦,真棒!”视障人士王阿姨鼓励地摸了摸“导盲犬小路”的头,“带我去展台吧!”
令人惊讶是,“导盲犬小路”随即发出声音:“好的,我将带您去展台,请跟紧我。”
这一幕发生在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以下简称福祉博览会)现场。9月12日至14日,以“科技赋能,共享福祉”为主题的2025年福祉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无数残障人士来到这里寻找他们的生活新伙伴。
今年的福祉博览会上,众多的AI科技助残产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王阿姨体验的“导盲犬小路”是一只搭载了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电子导盲犬,它由沈阳理工大学姜月秋教授团队研发。小路不仅能够帮助视障人士出行,实现自主避障,还具备特定区域内智能导航、人脸识别、AI语音对话、场景描述等功能。
“我们在设备硬件和导航算法上下了很大功夫。”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专任教师杨威指着小路头顶一个小方块说,“这是我们为它搭载的全线程固态激光雷达,它的扫描半径达70米,能够提升场景识别的精细度,辅助路线规划。”电子导盲犬的前方有一双“大眼睛”——深度相机。杨威介绍,通过相机,小路可以看到前方仰视的视角,进行人脸识别。在“下巴”的位置,研发团队还为电子导盲犬装上L1激光雷达,用于捕捉地面信息。
如果把雷达+相机比作导盲犬的“眼睛”,那么本地部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它的“大脑”。“通过算法,小路能够对不同障碍物进行判别,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路线。”杨威介绍,小路走的每一步,都受到智能大脑的驱动,更灵活也更安全。
根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我国现有超1700万名视障人士。但与此相对的,全国导盲犬数量仅有400多只,难以满足视障人士的需求。电子导盲犬的出现让“人均一犬”成为可能。
“今年福祉博览会上亮相的AI助残产品不仅数量多,品类也很多,为视障、听障、肢残等不同需求群体提供帮助。”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副主任张红涛介绍。
对广大听障人士而言,无障碍通话功能已成为他们生活的“标配”。接听电话时,对方的语音会实时转文字,出现在屏幕上。听障人士想说的话,也可以通过打字的方式,转换成语音后发送出去。
在今年福祉博览会“辅助器具创新产品首发活动”现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ESG总监刘小军为观众带来了最新的手机听力辅助功能。
“最新上线的AI通话功能实现了端侧语音转文字,可以实现‘无网转换’,更高效也更便捷。”刘小军说着,拨通了电话,“我关掉无线网、关掉手机流量,依旧可以实现流畅的语音转文字。”
研发无障碍产品,用户需求调研是关键。刘小军告诉记者,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很多听障群体反映,希望能够在结束通话后回看内容,确认是否表达准确。“因此,我们上线了通话记录功能。用户不仅可以保存通话信息,还可以获得一份AI生成的纪要。”刘小军说。
华为展台展示了让视障人群看见世界的方案。当视障人士呼唤“小艺”,打开视频对话页面后,小艺就能够与视障用户对话,通过大模型技术,为他们描述镜头里的多彩世界。
张红涛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广大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半径,提升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有望跳出‘障碍’,获得无限的发展机会。”张红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