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陈可轩
“是航天员,是桂海潮航天员!”9月11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二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正站在航天展区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上科普课。突然,几道压抑着兴奋的声音在场馆内响了起来——“快来看,是桂海潮老师!”
当时,几百名来自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五十八中)的师生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来到博物馆研学。他们刚走上二层,就看到展区内有人聚集。几个好奇的孩子走近了看,有人立刻认出了站在人群中间的是桂海潮。大家赶紧招呼着自己的同伴,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他们踮着脚,伸长脖子,有人喃喃着:“我们这是什么神仙运气!”
完全是“偶遇”。研学团队当天下午来到博物馆,本意是亲眼看看各种“大国重器”,不料撞上了“校馆弦歌”主题采访,看到了桂海潮。2023年5月,作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这位北航教授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
桂海潮是航天员,也是科学家,还是无数青少年心中的“航天偶像”。
桂海潮认为,科学家要面对挑战无所畏惧,面对未知的问题和领域要敢于探索尝试。除了永不止步地求索,科学家也要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共同努力,解决更加有价值、更加宏伟的问题。
有记者问:“桂教授,如果有机会,你想不想再上一次天?”
桂海潮微笑答道:“当然了。我要保持训练,保持身体状态,只要任务需要,就投入备战和飞行。”
科技日报记者忍不住问:“现场有好多青少年,他们看到您都很激动。您有什么话对他们说?”
桂海潮略一思索:“现在的年轻学生拥有比我们当年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机遇。这样的机遇,是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断努力奋斗所创造的。大家非常非常幸运。”
不过,如果要实现航天梦,还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一双双热切目光的注视下,桂海潮说:“从现在开始,就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他说,在学校里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把每一门课程都学好,把掌握的知识都理解到位、理解透彻。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成长。“除了掌握知识,我们还要锻炼身体,拥有强健的体魄,磨砺坚强的意志,让自己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桂海潮离开后,青岛五十八中高一学生崔中睿还站在原地,似乎还没回过神来。
“你之前知道桂海潮老师吗?”记者问。崔中睿点点头:“当然,当然!能看到航天员真是太荣幸了。刚才听了桂老师的话,我更觉得一定要向这些航天员看齐,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战斗、吃苦、奉献的精神!”
崔中睿已经来过北京很多次,但这次格外特别。“来了北航,见到了亲爱的桂海潮航天员,我‘毕生’一半的运气都用在这了!”崔中睿激动得有点不知如何是好,“我全身都在抖!”
崔中睿一直想报考的高校,恰恰就是北航。他想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作些贡献。“人不一定要很有钱,但要有意义。”
博物馆内,一件件展品诉说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和背后的艰苦奋斗。崔中睿和同学边走边看,对此前模糊的“北航精神”“航天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们收获了远超书本的知识,好像在和先辈对话。”崔中睿说。同为青岛五十八中学生的朱子鸣因为这场相遇,还写了一首小诗:“航天重器谱新篇,科技自强敢为先。英雄事迹动肺腑,昂首报国志冲天。”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结构陈列室、飞机机库基础上扩建而成。馆区面积约8300平方米,展出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实物,包括世界上仅存2架的P-61B夜间战斗机、中国第三代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歼-10,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和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垂直与短距起落的战斗机鹞式飞机、天宫空间站模型等珍贵展品。
站在这承载着航天梦想的展厅内,崔中睿大声喊道:“桂教授,在北航等我!”他右手握拳,轻触自己胸口两下,接着竖起大拇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属于少年的梦想,已经长出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