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蒲旭红
近日,位于甘肃通渭工业园区的甘肃梓通农业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条中药材超声逆流提取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植物提取研发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在工业园区,像这样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正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近年来,通渭县把科技创新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政策为帆、以服务为桨、以创新为舵,为民营企业搭建成长平台,激活了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以前我们只做简单的中药材烘干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甘肃梓通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巩彦童回忆起企业转型前的困境,仍感慨不已。转机始于县科技部门的“上门服务”。在了解到企业发展难题后,科技部门主动对接,不仅帮助解决了产品标签备案的棘手问题,还牵线搭桥,让企业与青岛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合作。
“科技部门帮我们争取到90万元科技项目资金,有了高校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我们才敢投入研发。”巩彦童笑着说,如今企业拥有先进的连续逆流超声提取、低温带式干燥、自动化精制饮片等生产线,专业的生产技术团队、国际标准化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中心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还远销欧美、中南亚等国际市场。如今,企业已获得1件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外观专利、1项黄芪提取物企业标准、五大类企业商标,800亩黄芪GAP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及10余项各级科技专项。在相关优势因素加持下,公司已由单一的农业型转为科技生产,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翻了三番。
资金和技术是民营企业创新路上的两大“拦路虎”。通渭县昌源药业公司负责人蒲克岐对此深有体会。蒲克岐说:“传统中药材炮制靠经验,品质不稳定,想升级工艺却缺资金、缺技术。”关键时刻,县上的科技计划项目帮扶政策解了燃眉之急。
“近几年,我们申报各级科技项目,拿到120余万元资金,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2023年和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后,以‘应用现代技术炮制地黄工艺研究’项目尤为突出,该项目获得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24年被评为定西市优秀创新型企业。产品合格率从85%提升到98%,订单量增加了40%。”蒲克岐指着新投产的生产线介绍,目前企业正在推进4个科技项目,创建定西基层“专家科研工作室”1个,黄芪优良品种扩繁技术、中药饮片开发及动物养殖替抗关键技术、中药饮片储藏方式、“药食同源食疗、食养、康复类产品”等研发项目还获得5万元研发补助。
“有了政策支持,我们创新的底气更足了。”蒲克岐说,除了精准帮扶龙头企业,通渭县还搭建起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保驾护航。
“入驻时不仅免两年房租,还提供免费的直播设备和仓储服务,帮我们解决了创业初期的大难题。”驻通渭县蓦回居电子商务公司科技特派员魏金丽说,在孵化平台的支持下,公司与直播达人或团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强强联手之下直播带货成绩斐然,累计销售额已突破300万元大关,成为通渭民企成长的“摇篮”。
如今,通渭县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一系列的民营经济“政策套餐”,以科技创新为钥匙,打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大门,增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书写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