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金秋九月,海拔4300米的西藏阿里噶尔县昆莎乡,一片片绿油油的饲草基地在荒原上格外醒目。紫花苜蓿迎风摇曳,燕麦草长势喜人,牧民们正忙着进行第二茬收割。“以前这时候草都黄了,现在还能收第二茬,真是没想到!”牧民扎西曲加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这片曾被认定为“种植禁区”的高原上,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高立杰团队用科技力量打破了自然条件的桎梏。通过引进筛选耐寒草种和创新水肥一体化技术,他们帮助噶尔县饲草亩产提升2—3倍,让羌塘高原的荒漠戈壁焕发出盎然生机。
“噶尔县平均海拔4300米,年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在这里种好牧草非常困难。”高立杰告诉记者。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团队创新引入卷盘式喷灌机与水动力施肥器,构建了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这套系统每次灌水量可控制在30—40毫米,比传统漫灌节水30%—50%。”团队成员王云玲说。
技术推广并非易事。团队成员不懂藏语,只能依靠当地科技局工作人员翻译沟通。牧民适应了传统游牧方式,对精细化种植一时难以接受。
“我们把复杂技术分解成简单操作,根据牧民特长明确分工。”高立杰介绍。团队通过“传帮带”推广模式,先培训企业技术员,再由技术员培训牧民,考核标准包括田间水肥补给效果、出苗率等。
如今,扎西曲加已成为种植能手,不仅会操作喷灌机,还学会了根据牧草生长阶段调整水肥比例。
项目的成功带来生态与民生双重改善。人工种草使当地高寒荒漠的植被盖度从20%提升到70%以上,昆虫种类比天然草地增加35%。“以前这片沙地上只有几簇野草,现在能看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昆虫。”扎西曲加说。
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人工种草亩产达400—500公斤,是天然草场的10倍。使用当地人工饲草比外购成本降低40%—50%,牧民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截至目前,噶尔县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年产优质牧草2000吨,直接带动2000户牧民增收。预计2026年产能将突破3000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