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小套环”让射频针消融肿瘤更彻底

2025-09-16 23:03: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9月15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凯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研究设计了一种3D打印套环。经动物实验证明,该装置可套在射频消融针针头上同步置入,精准释放免疫药物,同时增强射频消融热效应,并在肿瘤微环境中激活免疫反应,提高肺癌治疗的整体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因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广泛用于临床,其机理是通过射频能量产生高温“烧死”肿瘤细胞,但存在两大局限:一是热量易被血流带走,难以覆盖不规则肿瘤;二是仅能清除局部可见肿瘤,无法激活免疫系统对抗潜在转移灶。 

王凯介绍,这一装置本质是个新型“智能药物递送+热效应增强”多功能免疫治疗平台,核心创新点在于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纳米佐剂与免疫刺激物CpG、IL-12结合,并通过3D打印制成贴合肿瘤的“套环”状载体。其中,LDHs纳米材料能响应射频电场,像“导热片”一样提升局部温度传导效率,扩大热疗覆盖范围,提升射频消融术的热效应,同时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实验显示,在猪肺组织模型中,搭配LDHs的射频消融加热面积较传统方式增加约1.4倍,可有效覆盖不规则肿瘤区域,避免“漏网之鱼”。同时,LDHs还能在高温下保护免疫刺激物不被破坏,确保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装置会在热疗的同时,随着温度变化释放免疫刺激分子CpG和pIL-12,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前者能激活树突状细胞,后者可促进杀伤性T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活化。这些免疫细胞不仅能清除局部残留肿瘤细胞,还能抑制远处转移灶生长,实现“局部治疗+全身防护”的双重效果。

团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模型验证”的层层递进研究,证实了这一装置联合射频消融的有效性。科研人员介绍,这一装置与射频消融手术同步使用,无需额外增加创伤,符合微创治疗趋势,对于无法耐受手术切除的晚期肺癌患者、老年体弱患者,或肿瘤位置特殊不适合传统手术的患者,有望成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