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锋:直面商业火箭高密度发射挑战

2025-09-17 17:23:18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9月5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成功实施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将开运一号、驭星三号08星、云遥一号27星共3颗卫星,以及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送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

截至目前,星河动力研制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已实施21次发射。其中,今年3月17日和3月21日,该火箭在5天内先后实施“一箭八星”和“一箭六星”任务,展示了其密集发射能力。

高密度发射之路是怎样闯出来的?日前,谷神星一号、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军锋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高密度发射背后的创新与突破。

“航天工程里没有小问题”

记者:想让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实现高密度发射,您和团队要面对哪些挑战?

张军锋: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产品可靠性。在设计阶段,我们需通过多维度仿真模拟与极限工况测试,确保各分系统在复杂太空环境下的适配性。

二是生产管理和任务统筹。从一年执行一次发射任务到如今高密度发射,生产管理与任务统筹方面的压力倍增。这不仅是任务量的简单叠加,更涉及全链条的协同攻坚。我们需建立稳定且有弹性的配套体系,确保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的产能可以随发射频次同步提升。

三是发射流程优化。我们从火箭进场开始拆解全流程节点,将传统准备工作拆解为上百个标准化子步骤,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追踪每个节点的完成状态。比如,在箭体转运环节,我们采用自动化导航与定位技术,将对接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较传统方式节省40%的时间。

记者:截至目前,谷神星一号已实施5次海上发射。研制这款海陆通用火箭有哪些难点?

张军锋:海陆通用火箭要同时适应陆地与海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射环境,最主要的是要适应海上高温、高湿、高盐雾的“三高”环境并应对高海况带来的多重挑战。海上恶劣环境极易侵蚀箭体结构、影响电子设备性能,甚至干扰卫星载荷的稳定性。

对此,我们从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箭体进行全密封强化设计,采用特殊防腐涂层与密封材料,提升整体环境适应性;二是为发射系统配备智能温控保温舱,实时调节舱内温湿度,为火箭和卫星打造恒温恒湿的过渡环境。

记者:从最初立项研制到实现高密度发射,您和团队都遇到了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张军锋:“硬骨头”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0到1”的阶段。2018年星河动力刚成立时,我们团队连固定的办公场地都没有,几十个人在临时租来的办公室里画图纸、做仿真。当时,国内商业航天的配套体系还不成熟,很多核心部件找不到供应商。火箭设计方案更是几易其稿。为了优化方案,团队曾连续45天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3个小时。2020年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那天,火箭冲破云层的瞬间,大家都激动不已。

第二阶段是“从1到N”的阶段,即从单次发射迈向高密度发射。星河动力前3发火箭发射间隔比较长,团队准备时间相对充足。在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后,整个体系都面临重构。比如生产环节,原来单批次零部件生产可以慢慢打磨,现在要同时保障3发火箭的总装,供应链稍有脱节就会断档。更关键的是团队能力的迭代,原来一个工程师负责一个分系统,现在要同时对接3个批次的测试任务。

记者:2023年9月21日,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九连胜之后遭遇了目前唯一一次发射失利,当时出了什么问题?此后团队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军锋:当时,火箭一级发动机喷管扩张段烧蚀异常,导致火箭姿态出现异常,最后发射任务失利。事后,我们立刻启动归零程序,组织专家对箭体残骸进行逐层拆解分析,最终发现喷管扩张段某一个螺丝孔内壁存在细微裂纹。这是供应商在钻孔时因进给速度控制不当产生的应力损伤。就是这个肉眼难以察觉的缺陷,在高温高压环境中被迅速扩大,导致喷管烧蚀异常,最终引发姿态失控。

这次失利给了我们沉重一击,但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航天工程里没有小问题。过去九连胜让团队成员多少有些松懈,当时的工艺文件对螺丝孔加工的进给速度、冷却方式等细节规定得不够明确。

痛定思痛后,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整改:一是联合相关单位对工艺规程操作进行优化,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培训;二是启动质量提升工程,在设计端增加30%的极限工况验证,验收端建立“双人双机”复核制度;三是改革外协管理模式,对核心供应商实施“派驻工程师+过程审计”,每季度开展质量追溯演练。

“站在‘前辈’肩膀上创新”

记者:请介绍未来一两年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的任务规划。

张军锋:未来一两年,谷神星一号将继续深耕商业发射市场,预计每年执行10发左右的发射任务。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会对火箭主体结构进行颠覆性改动,而是主要以“存量挖潜+功能延伸”为抓手,提升其太空服务能力。

记者: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日趋成熟的基础上,星河动力正在研发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为什么要研发新火箭?其具备哪些技术特点?

张军锋:研制谷神星二号主要是为填补市场运力空白。当前商业航天市场中,中小型星座的发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很多客户需要将1吨左右的载荷送入特定轨道,而且对“专箭发射”的时效性要求很高。目前我们的产品矩阵里,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主要覆盖300公斤以下的载荷,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则聚焦2.5吨至7吨的中大型任务,1吨级左右的运力区间急需填补。研发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从技术特点来看,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是“站在‘前辈’肩膀上创新”。它继承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熟的技术框架,使研发风险显著降低。同时,我们在可靠性上做“加法”,哪怕某一系统出现异常,其他系统能立刻接管控制。陆海通用能力的升级是另一大亮点。相比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的“陆海同型”设计更彻底,一些关键技术得到了升级。

最关键的创新体现在运载效率上。我们对四级轨姿控系统进行优化,使其运载效率比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提升40%以上。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为例,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一次能将4颗250公斤级卫星送入不同轨道面,相当于用更少的燃料完成更复杂的部署任务。

记者:目前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如何?

张军锋: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已开展一年多,整体上进展顺利。目前工程研制阶段的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正处于单机性能考核与系统集成验证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工作就像给一台精密仪器安装核心零件,既要确保每个零件运转正常,又要验证零件组合后的协同效果。该型火箭计划今年首飞,年内大概会安排两三次发射任务,明年我们计划将发射频次提升至5发至10发。

记者: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您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

张军锋:这几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振奋。从2018年商业火箭首次尝试发射至今,短短几年间已有多家企业实现固体、液体火箭入轨,加上国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全面入局,整个行业形成了“多元主体竞合”的格局。这种态势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从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布局到太空资源利用的规划,再到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项扶持基金,都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发展路径看,中国商业航天正在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成熟”。早期大家更关注“有没有火箭能上天”,现在则聚焦“如何更高效、更低成本地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预测,未来3到5年,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的密集组网,商业发射需求或将爆发,进一步倒逼行业提升效率。

“多往车间跑、多去试验场看”

记者:请您介绍下所在研发团队。

张军锋:目前我们团队已经接近500人,覆盖火箭总体设计、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结构机构、总装测试等专业。回想2018年公司刚成立时,整个团队只有几十人,每个专业小组只有一两人。

那时最大的挑战是“观念融合”。团队成员背景不同,工作思路各异。记得讨论箭体连接方式时,老专家坚持用螺栓刚性连接,而年轻工程师主张用柔性铰链减震,双方争论不下。不过,这种“在争论中找共识”的氛围,反而让团队成员快速熟悉,逐渐拧成一股绳。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我们团队规模扩大。这几年我们把招聘重点转向应届生,2024年入职的120名新员工,大多是应届毕业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成熟人才,而是因为已经搭建起“导师带徒+项目实战”的培养体系:新员工先在设计岗跟导师做半年仿真,再到试验场参与火箭试车,最后独立负责某个分系统的测试任务。现在团队里3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占比超过40%。

记者:您如何培养年轻科研人才?

张军锋:在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方面,我摸索出一套模式。刚入职的年轻人,理论基础扎实但工程经验欠缺。我们先从“补短板”开始,针对不同岗位设计“定制化课程包”。比如结构设计岗的年轻人,除了要学有限元分析软件的进阶用法,还要系统掌握材料力学在箭体承力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不过,真正的成长,一定是在工程实践里“摔打”出来的。我们推行“项目带教制”,让每位年轻人跟着具体任务走,从方案论证阶段就参与进来。比如,去年入职的几名应届生跟着我们团队,从画第一张控制流程图,到记录地面试车参数,再到在发射场做箭上设备调试,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他们参与。

我的成长也离不开工程实践。刚上班时,一位学长给了我一份总体参数表,上面写了几十种设备。当时,我看着那些名称根本没概念,也记不住。后来,我去总装现场学习了几天,很快就把这些设备名称记熟了,还把它们在火箭上的实际用途、工作方式对应起来,对它们的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现在我要求年轻人多往车间跑、多去试验场看。

记者:为满足航天未来发展要求,您认为青年航天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张军锋:航天行业门槛很高,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首先理论基础要扎实,同时必须具备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另外,要具备系统协作能力。一枚火箭涉及上百个分系统,如果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容易出现衔接漏洞,优秀的青年人才得有“全局观”。

此外,年轻人还要有敢闯敢试的创新魄力与持续学习的意识。商业航天技术迭代快,年轻人不能满足于“按流程做事”。同时,要盯着国际前沿,知道同行在做什么、技术拐点可能出现在哪里,才能避免闭门造车。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