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至2025年10月,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据,助力全球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形成与演化,致密天体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LAMOST是我国自主创新设计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支撑国家天文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全球共有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科学研究。过去一年,依托LAMOST数据,科研人员共发表论文417篇。
随着国际上新光谱巡天项目的建成和新技术的发展,LAMOST团队集中攻关,持续挖掘LAMOST大规模巡天潜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多项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
天文观测需要一种特殊的“信号导线”——特种宽谱光纤,这种光纤对光谱透过率、稳定性要求极高。LAMOST焦面配备了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并对应有4000束天文特种宽谱光纤。这些光纤承担着将光信号从焦面传输至光谱仪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天文特种宽谱光纤作为望远镜的核心部件此前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在LAMOST技术革新项目的推动下,LAMOST团队率先与国内企业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LAMOST作为中试平台,联合研发出适合光学望远镜使用的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罗阿理说,目前新研发的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已完成实验室测试和望远镜现场初步测试,即将量产并投入使用。

除了关键的光纤,LAMOST在另一核心部件——位移促动器上也实现了突破。LAMOST的大镜面是由许多小镜面拼接而成的,需要大量高精度的位移促动器。然而,LAMOST位移促动器却一直依赖进口。经过多年研发,LAMOST团队建成位移促动器研制和测试平台,成功实现位移促动器的国产化。

罗阿理表示,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验证了中国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还带动了国内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