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碧空如洗,羌塘辽远。9月17日,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一片连绵的绿色饲草基地格外醒目。红色卷盘式喷灌机正缓缓转动,水雾氤氲中,半人多高的紫花苜蓿茁壮生长。
“往年这个时候,草场早就黄了。可现在,你看这苜蓿,还能收第二茬!”藏族牧民扎西曲加笑着说。今年9月,他种植的紫花苜蓿实现第二次刈割,亩产干草达300公斤,是传统天然草场的10倍。
噶尔县,平均海拔4300米,年均气温-2℃,干旱少雨,紫外线强。在这里规模化种植牧草,一度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这片曾经被认定为“种植禁区”的土地正在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
“高寒导致牧草生长期仅在6月至9月,低温与强紫外线又严重抑制牧草生长。”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高立杰站在试验田边介绍。她所带领的团队通过引进耐寒草种、创新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步步打破自然条件的桎梏。
团队先后试种秋眠级1—3级的9个苜蓿品种、7个燕麦品种及禾本科牧草羊草。不过,尝试的过程中,失败成为常态:WL319HQ因漫灌出水不均出苗率低;“公农一号”“佰苜202”因灌溉设施损坏被淹,不得不重新播种……
面对水资源短缺与土壤沙化的双重挑战,团队引入自走式卷盘喷灌机与水动力施肥器,构建起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我们采用柴油水泵抽水,蓄电池与汽油发电机协同供能,实现无外接电源的精准灌溉。”团队成员王云玲解释道。据介绍,该体系可将每次灌水量控制在30至40毫米,比传统漫灌方式节水30%—50%。
在噶尔县,“四级联动”正在打通科技帮扶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科技部定点帮扶县,该县依托“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科技帮扶机制,实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无缝衔接:科技部统筹谋划、河北省对口支援、阿里地区协调推进、噶尔县具体执行,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则在政策配套与资源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从政策支持到资金保障,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化推广,从专家驻点到牧民培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闭环……这一机制不仅有效避免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克服了“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难题,还让科技帮扶不再“蜻蜓点水”,真正实现“扎根生芽”。
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不懂藏语,靠县科技局干部逐句翻译;农牧民习惯传统游牧,对精细种植一时难以适应。“我们把技术拆解成简单操作,按牧民特长分工:有人控水,有人看池,有人管喷灌。”高立杰说。
通过“传帮带”,团队先培训企业技术员,再由其带领牧民学习理论与实践。扎西曲加作为首批学员,如今已熟练掌握喷灌机操作与水肥调配。“我现在会看草的长势调水肥了!”他一边调整施肥器参数,一边自豪地说。
团队还与地方技术力量合作,开展“点单式”服务,组织实操培训,重点讲解禾豆混播增产、测土施肥等关键技术,推动知识真正“扎下根来”。
人工种草极大缓解了天然草场压力。噶尔县昆莎乡试验显示,1亩人工紫花苜蓿、燕麦产量相当于10亩天然草场。植被盖度从20%提升至70%以上,地表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如今,在噶尔县,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以前这片沙地上只有几根野草,现在燕麦、苜蓿长起来,虫子多了,鸟也来了。”牧民扎西说。研究显示,人工草场昆虫种类比天然草地增加35%,包括多种传粉昆虫和益虫。
经济效益同样令人瞩目。与传统游牧相比,人工种草亩产提高3—4倍。因本地饲草成本较外购低40%—50%,牧民通过售草户均年增收近万元。扎西曲加表示:“以前一年搬好几次家,风里来雪里去。现在有了人工草场,冬天牛羊有吃有住,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