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丨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开创是真正的永续——科技界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

2025-09-18 07:46:1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宗诗涵

“东风”系列导弹威震寰宇,“鹰击”反舰导弹巡弋海疆,“巨浪”潜射导弹震慑深蓝……在九三阅兵上亮相的这些大国重器,已然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播下的科学火种。

9月1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举行。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中国这么落后,你回去难道种苹果吗?留下来吧,你将大有作为。”

“如果祖国需要,我种苹果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回国前钱学森和他老师的对话。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世界。彼时身处太平洋对岸的钱学森,一心渴望早日回国。1950年,当他一家人携带行李准备归国时,却被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拘留。直至1955年,在政府的不断交涉下,中国以11名美军飞行员“换回”钱学森。

“70年前,钱学森以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挠回国。他的回国,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塑造民族科技自信的新起点。”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冯身洪说。

回国后,钱学森迅速投身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中。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不久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导弹研制工作。在钱学森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相继发射成功。1970年,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也发射成功。

在谈及钱学森的成就时,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钱学森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了“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风范,树立了他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以及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以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开创了‘两弹一星’的丰功伟业,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的坚实根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卞志刚评价道。

勇担时代使命,赓续精神血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在会上表示,“我们要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践行他的科学思想,让钱学森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开创是真正的永续。”在卞志刚看来,中国空间站建成、“天问”探火、“嫦娥”揽月等伟大成就,正是对钱学森“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这一历史之问最好的回答。

我国航天事业已取得一系列成就,其可持续发展在于后继有人。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介绍,中国航天基金会一直在积极推动全国“钱学森书屋”的建设工作。作为中国航天公益三十年的亮点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成12座“钱学森书屋”。其中,第一家建在学校里的“钱学森书屋”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实验小学。

“‘钱学森书屋’的终极目标,不是建成一座藏书库,也不是建一座实验室,而是在青少年的心中构筑一座精神‘发射塔’。”该校校长刘久亮解释说,这座“发射塔”要将青少年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发射”至浩瀚宇宙,其动力来源便是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精神。

如果说“钱学森书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那么“钱学森班”则助力创新人才茁壮成长。“钱学森班”旨在践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先进制造、航天航空、新能源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25个省区市的118所学校成立了‘钱学森班’。”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透露,电视剧《钱学森》的拍摄工作现已启动,未来也将向社会推出。

(图片来源: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