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从一枚齿轮的精准咬合,到齿间流转着毫米级的精度,每一处细节都标注着“质量”的刻度,更转动着“中国质造”的匠心。目前,全球每新增三台风电主齿轮箱,就有一台来自南京。
9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质量大会在南京举办,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在本届质量大会上正式颁发。
企业是质量创造的主体,也是质量强市的核心力量。大会期间,一批扎根南京、享誉行业的优质企业携硬核成果登场,斩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高齿”),便是最亮眼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相关决策部署,持续深化质量强企、强链、强区建设,紧抓“质优”关键,推动质量变革创新,连续10年获江苏省质量工作考核最高等级评定,逐步形成“以质量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路径,加速打造以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
质量标准赋能新质生产力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6G最快传输速率由南京创造。有多快?1Tbps的实时传输速率——能在1秒钟之内下载40部4K高清电影。
除了快,紫金山实验室6G技术还融合了通信与感知能力,让移动通信网络成为“立体感知网”。今年6月,在“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中,紫金山实验室与中国通号联合部署的应急指挥平台凭借卓越性能,控制无人机群成功完成既定技战术任务。
从“创新策源地”到“创业孵化器”,南京构建了“紫金山三次方”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成果“链”进新场景。
追求卓越的发展,不仅要有速度,更得有质量。
光伏电池片工厂里,埃斯顿的机器人12秒完成一件组件的生产,耗时不到人工的1/3,其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持续位列国产第一。
今年8月,南京10多家机器人“链”上企业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大秀“机”肉,吸引全球目光。
目前,南京已经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近200家。埃斯顿、汇川、科远智慧、亿嘉和、极智嘉等大型机器人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系统集成应用的全链条体系。
近年来,南京不断夯实质量基础,创新打造“质量小站”服务模式,覆盖全市15个高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链;编制智能电网、工业软件等10条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图谱;近一年制定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化等重点产业领域国家标准360项,牵头和参与制定ISO、IEC国际标准10项。
绿色转型融入高质量发展
65头江豚嬉戏长江,“微笑精灵”的现身越发频繁;掠过湖面的白鹭,早已是市民镜头里的常客;在市中心见到野猪一家,也算不得新鲜事。
在南京,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但山、水、城、林没有因此而“蒙尘”。
走进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传统印象中钢铁老厂区,已成为风景如画的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
生产过程中,南钢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在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赋能下,做到资源在厂内的循环利用。2023年,南钢还建成了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现了水、电、风、气等的远程操作、精准调度和全程管控。
漫步“大美扬子湾”,扬子石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内鳞次栉比的光伏阵列绵延壮阔,原本的“堆灰场”蝶变为“光伏站”,每年可发电2468.75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7554吨,减少1.88万吨二氧化碳。
近年来,扬子石化投入34.5亿元实施69个环保治理项目,使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二氧化硫分别下降76%、96.6%、93.5%。
质量提升百姓幸福感
质量,还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晨光熹微,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岗乳业”)的冷链物流运输车整装待发。放眼“订奶箱”之外,卫岗早已是国内咖啡和乳茶行业知名的乳制品供应商之一。近年来,卫岗乳业引进和应用生物育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
2016年9月,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山药业”)牵头制定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首个《蜂王浆》国际标准出版发行,成为蜂王浆国际贸易中的唯一技术指标来源。截至目前,企业已牵头制定5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
标准的制定,促使行业及企业自身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当前,老山药业每一瓶出厂蜂王浆都要闯过数十道“关卡”,从食品、药品领域到快消等新品类,更多绿色、健康、安全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南京聚焦民生关切,在城建、农业、养老服务等领域打造15个质量强市建设品牌项目。推动老旧住宅电梯更新升级,建设电梯“云”监管平台,守护市民“上下平安”;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定制化、体验式消费日,推出“宁放心”消费智慧平台,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