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科技与工程深度交融之旅”

2025-09-18 12:04:1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在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展厅内,细致的地质勘探报告、精密盾构机模型、取自海底的真实岩层样本与震撼的施工纪录片交织,直观诉说在“海底打洞”的世界级挑战……这一切,打动了来自西班牙的工程师学员、挪威国家铁路公司系统化竣工协调员詹姆·米拉达·穆尼奥斯,面对采访,他脱口而出:“青岛的海底隧道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詹姆·米拉达·穆尼奥斯的深刻印象来自2025中外工程师工程能力提升研修活动(西班牙)。

9月上旬,在山东举行的这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和西班牙具有海洋领域工程实践经验的近50名优秀工程师参与,在6天时间里,他们沉浸式体验了一次难忘的“科技与工程交融之旅”。

从专家分享和实地考察中感悟中国的科技进步

“科技和工程紧密结合,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乔方利结合科研成果,以解决浮标太贵的问题为例,告诉青年工程师,面对难题,要学会颠覆性的思考。

专家带来的真知灼见不少。

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中国工程师联合体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方四平、西班牙工程师协会代表朱伦·费罗·巴尼亚莱斯围绕人才培养、工程师能力建设、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多位知名院士专家分享了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为青年科研人员带来启发。

一辆辆自动导引车沿着精确路线将集装箱运到堆场,一台台高速轨道吊来回抓取集装箱放到外集卡上……9月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繁忙场景,被学员们收入手机镜头;9月10日,在胶州湾大桥展厅,学员们了解复杂海域里建大桥的所涉及的抗冻融与防腐蚀、通航孔桥建设等方面的技术课题……

“本次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我将和科研团队深入研究海洋波浪技术及工程应用,更好地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山东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助理研究员黄淑亭学员有感而发。

“隧道施工如何防止涌水?大桥施工如何防止海水腐蚀?”西班牙工程师学员詹姆·米拉达·穆尼奥斯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对隧道和跨海大桥的施工技术格外感兴趣。他说,“我们认为,对西班牙和中国都至关重要的议题——让工程走近青年人,并通过我们的协会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实地考察,不仅让我们直观了解了中国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现状,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为什么中国能够在世界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在考察山东港口青岛港时,西班牙工程师莫伊塞斯·布兰科·马塞拉斯对使用的柔性光伏发电板非常感兴趣,在张常江的多方协调下,马塞拉斯联系到该产品的供应商,双方围绕我国柔性光伏发电板在阿联酋市场的推广达成了初步意向。

最宝贵的成果是与中国的工程师们相遇

当西班牙青年工程师们初次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时,对这个遥远的国度还有些许陌生。然而,在与同样充满朝气的中国青年工程师朝夕相处之后,那份生疏感便被默契与欢笑所取代。学员们带着对工程领域的热爱与追求,认真聆听,积极互动,不仅吸收了前沿理念与实操方法,还增进了外国工程师对中国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培养模式,以及工程师的工作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更在中外工程师的交流中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青岛国信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学员漆伟强介绍,在参观青岛海底隧道时,西班牙学员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建设海底隧道遇到什么困难没有?如何治理涌水啊,如何面对石块的塌方,用盾构机时会遇到什么难题?我都一一与他们交流,并重点介绍了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和钻爆法施工。”

卡洛斯·卡萨努埃瓦学员来自西班牙桑坦德,是西班牙核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商业工程师,这家公司致力于核能设备的制造。他说:“对我们来说,这次研修最宝贵的成果,不仅是参观和学习的知识,更是能与中国的各位工程师们相遇。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中国工程师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文化。”

来自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学员姜橙华说,短短几天的相处与交流,让自己对“工程师”这一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多了一份跨越国界的温度。

“这次研修不是终点,而是能力进阶、合作深化的新起点,希望大家能把本次研修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精耕细作,创新突破。也期待未来我们能继续携手,在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能力提升之路上,并肩前行、共创佳绩。”作为承办方,山东省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