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业璇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近日,碧波荡漾的滇池湖面上,7座蓝灰相间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船正有序作业。富含蓝藻的湖水被源源不断吸入舱体,经核心技术分离后,清澈尾水汩汩回补湖中,浓缩藻泥则被收集等待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该批平台船投运已满一周年,累计向滇池回补达标清水1.3亿立方米,为“高原明珠”水质改善与生态复苏筑牢“水上屏障”。
作为“藻水共治”体系核心装备,平台船由中交集团所属中交生态环保院依托在流域治理与环保装备研发领域的深厚积淀,为滇池量身定制,实现四项创新突破,破解了传统治藻“打捞慢、处理难、成本高”的难题。
部署规模大,集约程度高。根据滇池蓝藻富集特点,团队在福保湾、新河湾等重点区域布设7座平台船,日均处理能力总计45万立方米,形成国内最大水上“藻水共治”集群。其中,福保湾平台日处理20万立方米,是国内处理规模最大、集约程度最高的藻水处理专用设施。
“滤藻”效能强。平台搭载自主研制的石墨烯藻水微滤装置,单次过滤即可实现蓝藻及悬浮物去除率90%以上,处理后清水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水标准,可直接回补滇池,宛如给滇池装上“超级净水器”。
灵活机动,绿色低碳。平台采用全离岸式设计,不占用岸上土地,可根据蓝藻分布灵活调遣,一年来累计执行应急处置任务50余次,为20余片蓝藻易富集区域提供保障。同时,平台配备“岸电+新能源”动力系统,全程零碳排放、无二次污染。
打造一体化治理新体系。平台构建国内首创的“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闭环体系,覆盖从藻水分离、尾水回补到藻泥利用全流程。高浓缩藻泥经无害化处理后加工为生态有机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目前,7座平台船形成治藻集群,投入一年来,治理成效显著。2025年一季度监测显示,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去年同期“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从0.36米提升至0.91米,增幅达152.8%。
中交生态环保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龙介绍,团队正深化“藻水共治”技术,计划进一步推动装备升级改造,同时降低能耗,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我们正把滇池‘藻水共治’模式适应性改造,推广到其他湖泊治理中,实现‘河湖共治、一湖一清’。”李龙说。从“一湖一策”到“全域联治”,滇池的治理经验为云南其他高原湖泊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和运营模式。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