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16日,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在北京科学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昕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科学传播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关乎创新文化培育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的发起单位,北京市科协始终秉持“跨越地域、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惠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科学传播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出“深化交流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三点倡议。
活动中,为安第斯路国际科学技术组织,格罗布尼克之城——创造力与科学传播中心(克罗地亚),科萨纳古希腊科技博物馆(希腊),特隆赫姆科学中心(挪威),意大利国家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等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新成员单位颁发证书。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JRE)分会主席赵如涵发表题为《智能时代科学传播中的情感动员与知识生产》的演讲。其聚焦情感驱动下人工智能与科学传播的关联,认为情感驱动通过共鸣、视觉符号、媒体框架实现,且已改变知识生产形态(如主体多元、茧房效应增强等),提出当下需开展引导性治理、共建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推动科学传播融入全媒体,同时强调科学传播需兼顾情感与理性,践行科技向善理念,传递科学温度。
本届交流周以“AI时代的科学传播”为主题,将持续至9月20日,将举办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学术交流对话会、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暨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国际科教展区等多项特色活动。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