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学家王大成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结构生物学的开创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学术品格以及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将永远激励后学。
1958年,王大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成为该校首届学生,进入生物物理系学习。当时,招生简章中钱三强、钱学森、贝时璋等大科学家的名字,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我想,在这里上学,我们肯定能够潜心于科研。”王大成说。
开学典礼上,王大成学唱了校歌《永恒的东风》。其中,“高峰高到无穷,红旗红过九重”两句歌词,尤其令他印象深刻。这让他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这种认识不断督促着他时刻努力、开拓创新,争取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学生时代,校歌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工作之后,校歌精神指引我去攀登科学高峰。”王大成专门将校歌歌词写在笔记本上,时常翻看回味,将其视作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1963年毕业后,王大成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起初,他被分配到行政部门计划处工作,尽管岗位不在科研一线,但他在完成行政事务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研究的追求。他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生物材料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并与贝时璋院士联名在《新建设》上发表理论文章。
这段经历让王大成深有感触:“当我们进退为难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也许得舍弃一些基本追求,也许得花多倍精力来弥补遗憾,坚持下去,最终我们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1969年,王大成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我国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工作。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研究组缺乏先进设备,依靠“土办法”和顽强意志,克服了重重技术难关,最终在1971年成功解析出2.5埃分辨率的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这是亚洲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也是中国结构生物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成果震惊了国际学界,诺贝尔奖得主霍奇金教授对这项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我参加这项工作,从大的方向来讲,是为国家作出了一点贡献。于我个人而言,这个阶段我全身心投入,非常努力。尽管实验室与我家之间,有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程,但我的内心却非常高兴,乐此不疲。”王大成回忆。
此后,王大成院士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他独具慧眼,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东亚钳蝎神经毒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其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他立足中国国情,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激素、多肽神经毒素及动植物天然防御蛋白(包括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蛋白)发挥生理功能的结构机理,并成为中国蛋白质工程学的主要开创者。
如今,王大成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科学功绩和精神风范,必将如“永恒的东风”般长存于世,继续鼓舞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