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赵林芳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推开厚重的实验室大门,开启精密的分析仪器……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物所研究员谭澄莹开始了新的一天工作。2018年,她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加入公司,从最初的仪器检测分析工作,到如今深入参与生物制药研发,她在南京这座城市扎根生长。
像谭澄莹这样海外人才与企业结缘的故事,9月20日在南京再次上演。第十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会开幕,3万多海内外英才与近千家用人单位共赴“金陵之约”。
近年来,南京通过“紫金山英才计划”、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择优资助等政策,持续加大对科研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众多海归人才在南京演绎“有凤来仪”的创新故事,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引进顶尖人才 聚焦原始创新
当美国发起关税战导致超导腔进口受阻时,从南京大学传来喜讯: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孙安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馈通(feedthrough)产品性能国际领先且成本仅为进口1/10。
十四年前,孙安放弃在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加速器研究所的职位,带着家人回到南京。作为南京大学首个“校地共同引进人才”,孙安获得了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牵头成立“南京大学加速器中心”,投身于“南京质子源”这一大科学工程的预研与建设。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南京质子源强流离子源、超导腔等10项关键样机研制,实现低能注入段出束,为多家科研机构提供质子束服务。
孙安的选择与成功印证了南京“人才磁场”的强大引力。第十七届留交会数据显示,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会量同比增长23%,其中42%携带专利技术,推动南京在质子源、生物医药等6大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近年来,南京先后实施“人才强市25条”,配套队伍建设、载体打造、机制改革等38项实施细则,面向科技创新人才、产业骨干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实施一揽子支持项目。其中,市级人才计划服务“不问归属”全面向市域用人单位开放,着力构建尖端领域人才高峰。
在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南京位列第七,连续3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8次入选“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产才精准对接 赋能科技创业
南京芯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季奥的创业经历同样打动人心。2021年,他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回国创业,专注于肺癌早期自身抗体诊断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季奥说,“公司成立第一年,团队人员变动、国际医学转化合作的不确定性、资金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
在最艰难的时刻,南京经开区新港高新园及时投资、提供资源,帮助他的团队度过了创业初期的困境。
2024年,芯原生物完成肺癌试剂关键蛋白原料的自主研发与本土化生产,并获得科华生物的战略投资与OEM量产协议。目前,芯原生物已布局试剂盒生产线,并完成超千万元新一轮融资,正加速推进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报工作,使其覆盖更广泛的医疗市场。
“像南京这样创新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善的城市,对于扎根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季奥表示,各级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为海归创业者提供了从资金、场地到市场对接的全链条服务。
近年来,南京留学人才引进数量持续攀升,位居全省前列。作为一座坐拥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8000亿级和5个20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的城市,南京如何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实现人才强和科技强、产业强的共赢?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会聚焦南京市“4266”产业体系人才需求,提供超过2万个优质岗位。走在展馆中,随处可见热情交谈的求职者与企业代表,产才融合发展和创新资源合作,让人才与城市的连接更紧密。
“南京将用心用情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诚挚邀约广大青年人才来南京就业、创业、安家。”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留交会现场邀约,向世界传递“与人才共赢、与青年共成长”的南京声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