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 迎丰年丨差异化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5-09-23 10:12: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编者按 秋分至,秋收忙。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间,一大批农业技术走向田间地头、大江大洋,让土更肥、米更香、鱼更鲜。本报推出丰收节特刊,讲述科技兴农的鲜活故事。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张克华

金秋九月的北大荒,风里都裹着稻谷的香甜。9月7日,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友谊农场第九管理区第六作业站的稻田里,9台履带式收割机轰隆隆地穿梭,将金黄的稻穗精准撸下,把秸秆瞬间碎成小段,像撒芝麻似地铺在田埂间。

“这些秸秆埋进土里,就是黑土的‘营养餐’。”农户老张蹲下身,抓起一把混着碎秸秆的黑土,手指一捻,满是松软的土粒,“这法子我们用了10年,现在地里的土和以前相比,黑得发亮,我们种庄稼也更有劲头。”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友谊农场智慧农业中心,另一番“黑土守护”场景正在上演。在近10米长的高清大屏前,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屏幕上的耕地地图便“活”了起来,5种颜色的标注把每块地的土壤肥力、产能潜力等信息画得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普通地图,是给耕地拍的‘全身 CT’。”技术人员指着屏幕里的数据解释,“‘地块画像’就像给土地‘刷脸’,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一起上,把土壤养分、退化情况等数据全部汇总。现在哪块地缺啥、怕啥,大屏一看就知道,比老经验准多了。”

“有了这‘画像’,就能‘对症下药’。”友谊农场党委书记尹显洪举例说,今年春天雨水多,他们根据“画像”里的土壤湿度数据,指导不同区域错峰播种;施肥时,根据土壤养分数据绘制变量施肥“处方图”,实现“缺啥补啥、精准供给”。

友谊农场的探索,正是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荒集团”)黑土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北大荒集团针对不同地块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保护方案,运用工程、生物、农艺3类20项技术拼成了“黑土守护拼图”。北大荒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友谊、二道河农场开展“黑土粮仓”项目,应用等高宽埂种植、变量施肥等综合技术,让化肥用量减少5%—10%,产量却增长了5%—10%;还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让水土流失减少70%以上。在八五二农场,集团针对白浆土难题,联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推广蓄水排涝、心土培肥技术,使15万亩白浆田变身“丰产田”。此外,北大荒集团依托佳木斯(建三江)国家农高区制定了22项保护标准,让每块黑土地都有“专属守护方案”。

如今,差异化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45.9克/千克,比2017年多1.3克/千克;粮食产量从2020年的426.8亿斤,涨到2024年的457.6亿斤。这片黑土地,正以更具活力的姿态,为“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