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空绽放中国式浪漫——专访《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

2025-09-24 10:12:1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梦一

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9月5日起在全国正式上映。电影以神舟十三号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通过航天员的视角,呈现了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在太空拍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你要有一个空间站。”《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在知乎上回复网友的提问时如是说。

2017年,朱翌冉在一次工作中首次见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雏形模型。这座兼具“工业美感”和“科技美感”的人类智慧结晶深深地震撼了他。这份震撼与沉迷,在朱翌冉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也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近日,朱翌冉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对他来说,这部太空电影背后,承载了太多人的心血和努力。

“可以试一试”

2021年上半年的时候,一直关注着空间站题材创作的朱翌冉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员在太空当中能够生活更长时间,他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大,能够执行更多的太空的任务,也因此具备了在轨进行艺术创作的条件。

怀着“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的创作理念,朱翌冉向载人航天主管单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将专业太空摄影机送上空间站,邀请航天员担任“太空摄影师”,拍摄中国首部实景太空电影。

在忐忑等待一周以后,朱翌冉收到了主管部门的回复——我们可以去试一试。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的载人航天不仅能够安全回来,我们还可以在轨驻留,我们还可以进行艺术创作,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的科学技术往前进步发展的标志性的节点。”朱翌冉说。

“走一步看一步”

怎样在太空拍电影,朱翌冉自己也不知道,“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其实没有,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以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带摄影机去空间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克服太空的特殊环境,怎么拍摄,怎么把拍摄出来的素材带回地球,有太多的难点需要克服。

空间站里的特殊环境给太空摄影机的设计增加了不少难度,要体型小、简单易操作、稳定性好,最重要的是它的一切设计都要适配中国空间站——无论是根据舷窗设计的遮光罩、还是适配的充电系统、方便在失重状态下手持和固定的外壳设计,真正做到了“独家开模、量身定做”。

不过,太空环境也让一些地球上的难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说,在地球上说把一台摄影机粘在墙上,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失重状态下,一个粘扣就可以解决了。”朱翌冉说,“我觉得这一台全国产的太空摄影机还是经受住考验,特别圆满地完成了电影拍摄的任务。”

当时一共准备了4台摄影机,两台跟随天舟三号前往了中国空间站完成拍摄任务,剩下两台作为地面的备份机做天地同步的测试和协调。

但是摄影机真跟着火箭上天了以后,能不能用,用得怎么样,朱翌冉心里没底。

直到2022年春节,朱翌冉从电视新闻里看见太空摄影机就挂在空间站的指定位置上,“我知道我的‘演员’和‘摄影师’正按照我们的计划拍摄中。我觉得心里踏实了。”

“放手,让航天员自己创作”

《窗外是蓝星》里浪漫又温情的叙事基调,来自神舟十三乘组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他们既是电影的主演,也是电影的摄影师。

在神舟十三乘组执行飞行任务前,朱翌冉只和他们简短地见了一面。关于这个没有剧本没有大纲的拍摄任务,几个人一致决定将“太空旅行”作为主题,把一个沉浸感、带有生活细节的、带有温度的故事,呈现给所有观众。“三位航天员以前都是被拍摄的对象,今天他们自己要变成创作者去拍摄,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而且我们的航天员非常聪明,他们马上就明白了我们要什么样的质感,要什么样的调性。”朱翌冉说。

不过作为“不在场”的导演,只能跟着新闻了解拍摄进度,朱翌冉的失控和焦虑几乎伴随全程。他只能不断说服自己,也许这种不可控,可能会产生出一种更有趣的效果。“毕竟没有人比航天员更了解如何在太空拍摄。我们干脆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我就等着开盲盒了。”朱翌冉说。

神十三乘组在辛苦工作之余,拍摄了将近40张素材卡的内容。这40张珍贵的素材卡,最终成功跟随返回舱冲向大气层,落地在东风着陆场。

经过开箱检查,40张卡,仅有一张损坏。

“这个盲盒开出了很多惊喜”

在开箱之前,朱翌冉是非常焦虑的。“我经常在想他们会拍成什么样子,是不是有可能完全不能用。”不过素材卡里第一个镜头就让朱翌冉觉得惊喜,“我们的航天员们交回来的作业是超出我们所有人预期的。这部电影展现出了他们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优异素养之外,还富有的极大文化创作力。”

在天上的六个月时间里,神舟十三“剧组”和导演是完全失联的状态,没有专业的运镜指导和灯光辅助,很多镜头都是航天员们在工作之余拍摄的。但是从影片最终的效果来看,有些镜头甚至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准。

不仅仅是运镜。在没有剧本大纲的情况下,神舟十三乘组的三位摄影师在拍摄内容上,选择了真实记录自己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大到对接成功进到空间站、完成出舱任务的准备工作等关键节点,小到如何在空间站吃饭、喝水、睡觉、洗头发等真实而温暖的细节,还有叶光富演奏葫芦丝、翟志刚写书法、王亚平备课第二次“天宫课堂”,还有“理发”时遇到机器小故障,和地球上的家人视频通话这些俏皮又温情的元素,最终让中国空间站呈现出了和国际空间站完全不一样的氛围和调性。

当我们看惯了以往的太空题材中,那些拯救世界、征服宇宙的刺激冒险,《窗外是蓝星》的这种状态能够让观众找到一种格外温情的一幕,带有中国人特有的中国式的太空美学的一幕,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也许可以有太空文艺新门类”

能够在太空拍摄一部电影,是我们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个“首次尝试”,朱翌冉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催化剂,一个号角:“当我们有了首部太空纪录电影,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首部太空故事片,第一次去太空的演员,去太空的摄影师或者去太空的导演,这些都是影视文艺的创作者可以大胆去想,大胆去尝试,那么也许可以形成了太空文艺这么一个新门类。”朱翌冉说。

太空环境也将为文艺提供一个新的创作场。曾几何时,我们人类在太空迈出跌跌撞撞的第一步,到学习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工作,甚至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也许会引发航天工作者去思考,除了改变人的生活之外,航天科技的发展是不是也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就像我们经常说,什么时候在太空拍电影,什么时候在太空做音乐,什么时候在太空写小说,什么时候在太空绘画,这都将成为我们人类文明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朱翌冉看来,不仅人要往地外走,我们的艺术也得往外走。“我们要尝试在地球以外的区域,不管是在轨道上,还是在月球上,还是在火星上,甚至更远的地方进行艺术创作。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活动半径的不断扩大,我们艺术创作一定也会越传播越远。”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