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2025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大会以“创新·协同·赋能”为主题,征集到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8篇学术论文,搭建起科学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交流的高端学术平台。
开幕式上,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提出,科学教育需打破学科、场域、文化边界,通过资源、技术、素养赋能推进科学教育,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要通过资源、技术、素养赋能推进科学教育,共同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创新融合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学会将持续搭建平台推动行业协同。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苏国民指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科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阵地构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体系。要以科技创新探索科学教育的“北京方案”,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以协同打破壁垒,构建生态网络;以赋能整合资源,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登才提出,需整合校内外场馆资源完善科学教育生态,科学教育创新要兼顾理论与实践、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
波尔图大学(葡萄牙)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传播部馆长玛丽亚・若昂・吉马良斯・丰塞卡以“青年博物学家项目”为例,阐述科技与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实践中的应用。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钱岩分析科学教育面临的双重机遇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挑战,提出从“课堂到全域生态”重新定位科学教育,梳理其六大发展阶段与六大转变特征,分享科技馆实践探索,强调科学教育发展中科技馆的关键作用并给出发展建议。
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主席、首席研究员拉扎提・库赛诺娃(Lazzat Kussainova)以“科学伴童心”为主题,介绍中亚地区依托《阿斯塔纳宣言》,借鉴他国经验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教师培训等工作。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秀菊聚焦科学素养测评,阐述其对教育教学与决策的作用,对比国内外测评实践,分享国内适配测评工具研发应用成果,提出基于测评的教育改进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土耳其哈塞特佩科学中心主任居尔特金・查克马克奇(Gultekin Cakmakci)结合海外场馆经验,以数据说明创新对国家实力的意义,提出培养创新人才需重视思维方式。
此外,大会聚焦科学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与本地化需求,分设省市科技馆、京内多元主体两场圆桌对话,并围绕“科学教育活动创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共育”“科技赋能教育提质”三大主题设置三场平行沙龙。
(北京科学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