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下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实现稻田培肥和高产高效的协同

2025-09-24 16:37:4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日前,东北农业大学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大兴农场有限公司举办秸秆还田下养分精准管理技术田间观摩和实收测产现场会。专家组对试验示范区水稻进行了实收测产,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实收亩产达到753.1kg,在减少化肥用量20%的基础上,比对照产量提高了6.1%,养分效率提高30%以上,实现了稻田培肥与高产和养分高效的协同,交出了黑土地保护和粮食高产协同的有效答卷。

目前水稻生产中存在土壤容重增加、水稻单产提升难和氮效率低等问题,长期偏施化肥和连续搅浆破坏土壤团粒结构,是造成土壤板结和容重增加主要原因,而连续秸秆还田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的关键措施。同时,在生产中,农户为了获得水稻高产,大量地施用化肥,不但加重了水稻病害和水稻倒伏的风险,还产生了较大的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是水稻生产的重点需求。

针对上述生产问题,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彭显龙教授团队构建了以秸秆还田少搅浆、养分精准管理和群体定量设计等为核心的养分精准管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养分精准定量和无人机变量施肥有效地控制了化肥用量,改善了水稻长势均匀度;同时秸秆还田与少免搅浆技术结合,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氮供氮能力,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并可有效解决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上述关键技术已经在建三江大兴和七星农场的核心示范区进行了大面积应用,实现了地力产量效率的协同提升。

相关负责人说,该技术已经连续多年被选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已在黑龙江水稻主产区大面积应用。其中,大兴示范区连续3年的专家实收测产亩产都超过了700kg,七星示范区连续9年的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提高了3g/kg以上,土壤容重降低了5%以上,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专家组建议,继续优化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使其尽快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水稻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组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佳木斯国家农高区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