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本场平行论坛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指导,北京市文联承办。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表示,人工智能其实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他并不担心人类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一方面,真正的创造者不会失业,能够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使用AI、发展AI,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既有的能力,而是以“人+AI”这种从未有过的智能体发明出新的东西、开发出新的能力。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在混合现实、多重世界的状况下能够安顿身心,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让今天的艺术重新回归感觉之开发、世界之探寻。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每天都在用AI创作画作,他一直在关注AI的无限性和价值。“想象力包括技法,在AI时代变成了与AI交流的技法,每个人都能创作。”沈阳表示,在人机共生当中若能找到一条人机协同的通路,那就是原创。未来就是一个混合智能的时代,通过AI可以去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活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我们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让AI完善,相信我们将迎来一次新的文艺大复兴。”沈阳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指出,需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与首都文化深度融合的叙事体系。首都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创新中华民族叙事新体系,搭建中华文化传播新载体,拓展中华文明对话新渠道,以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提升中国软实力。其中的关键,就是推动先进文化与先进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激活文化原创力。人工智能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打开了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人类正在学会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重构AI艺术叙事新体系。连玉明认为,北京不仅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高地,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也必将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对于当前文艺家和文艺界来说,如何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激发文化原创力,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这场论坛就是希望凝聚共识,发挥职能,团结引导艺术家积极投身科技+文化浪潮,创作更多体现文化原创力的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