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2025-09-25 07:48:33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余佩璇 杨淑君

倘若你是心向紫禁城却难赴远途的历史爱好者,指尖轻触“全景故宫”,便可随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若你是潜心钻研敦煌艺术的学者,在“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上翻阅,即可与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目录、珍贵图像进行“跨时空对话”;若你钟情古籍,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助你寻得珍贵古籍资源,人工智能亦可破译古文密码,架起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

当千年文脉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这样的“文化新体验” 已成为现实——

文化传承、创新、互鉴,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科技赋能文化的新场景吸引着与会嘉宾的目光,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等议题开展深入探讨,共绘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共享。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介绍,截至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此外,为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让观众了解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信息等。

“我们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俞天秀说。

科技赋能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新引擎”。“目前,很多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技术进行文物预防性保护,很好地实现了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魏峻说,随着AI技术带来的互动和生成模式的变化,观众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主动接收者,虚拟和现实的融合让博物馆也更注重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

当科技浪潮奔涌向前,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不仅重塑着生活图景,更成为驱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它为文化创造开辟新路径,也为文脉延续孕育新土壤。

谈及人工智能与艺术的交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表示,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艺术领域的边界,其发展趋势呈现出技术突破、创作范式革新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人工智能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打开了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人类正在学会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重构AI艺术叙事新体系。”

在专家们的共识中,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渗透社会,它不仅改变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更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永恒表示,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文化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