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邓泳怡
近日,广东清远长隆森林王国(以下简称清远长隆)公布了白犀牛保育的最新成果。今年7月至9月期间,园区成功繁育三头白犀牛幼崽——7月出生的白犀牛幼崽“望望”和“七七格”以及9月15日出生的“三宝”。这标志着清远长隆在白犀牛保育领域取得持续进展,也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带来新希望。
雌性白犀牛“三宝”是母亲“三丫”的第三个孩子,出生时体重78公斤,体长111厘米,肩高68厘米,各项体征良好。白犀牛孕期长达16至17个月,哺乳期约1年,因此每胎间隔至少3年。白犀牛保育员叶见平介绍,当前幼崽的吃奶次数和吃奶量均正常达标,健康状况良好。白犀牛作为体型最大的犀牛物种,出生1个月左右可以尝试吃草,7月出生的“望望”和“七七格”已开始接受草类辅食。
作为陆地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哺乳动物,白犀牛以厚实光滑的灰褐色皮肤为特征,它的体重可达3.5吨,根据分布非洲南、北不同区域而分为北方白犀和南方白犀两个亚种。目前全球白犀总数量不足2万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白犀牛的双角是它们自卫和争斗的重要工具,幼犀的角在出生6周后才会逐渐显现。白犀牛幼崽“望望”“七七格”现已长出小角。
目前,清远长隆生活着20多头白犀牛。自2015年来到清远安家,清远长隆的白犀牛家族至今已成功迎来了10多头白犀牛宝宝。为给白犀牛营造自然栖息环境,清远长隆精心打造了仿自然展区,配备了泥池、树桩和悬木等丰容器材。泥浴对于白犀牛而言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帮助它们降温、驱虫,还能有效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多年来,清远长隆持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构建起规模相当的犀牛种群,也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基因保存提供了重要支持。园区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犀牛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