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与牛羊打了半辈子交道,藏族汉子夏吾才旦手里,不仅攥着牧鞭,新近还添了个新家伙什:手机上插了一款方糖大小的测温热像仪,再用手机App给牛拍三张照片,就能精准检测牛是否发情,进而掐准人工授精“黄金时间”,为繁殖效率提速。
夏吾才旦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乡夏卜浪村村民,他手里的新家伙什,搭载的是天津农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研发的黄南州犏牛繁育性状智能云平台,这是天津市科技局东西部科技援助项目“黄南州犏牛繁育智能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提升”的最新成果。
AI盒子当“牛倌”
“给牛的面部拍照,主要用来识别牛的个体。”9月25日,天津农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同海介绍,“此外,牛发情时,会有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使用加装了红外模块的手机App,给牛的相关部位拍照,就能判断是否发情,成功率高达96%。”
黄南州畜牧业主要畜种有犏牛、牦牛、藏系绵羊,其中,犏牛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近年来,同仁市启动实施“3545”万头犏牛基地建设工程,即建设3个1000头养殖规模基地、5个500头养殖规模基地、45个200头养殖规模基地,打造“中国犏牛之乡”。
“但发展犏牛产业的前提是,得准确判断牛是否发情,是否到了实施人工授精的黄金时间。”刘同海前期经过摸底后说,“很多牧民对牛的发情判断很准,但一些饲养人员经验不足,不一定判断得准。发情误判、漏判,不能及时人工授精,导致牛的配怀率偏低。”
为了发挥智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能动性,刘同海团队研发的上述智能云平台,通过简易操作,每天会自动形成一份牛的发情清单,在特定时间发送给当地畜牧兽医站,方便工作人员开展人工授精。
此外,智能云平台的音频检测模块,可以采集并分析牛的声音特征,用于补充发情检测结果,提升多模态检测的可靠性。
但牧区草原上时常没有网络信号,在智能云平台,发情识别算法部署在一款轻便的AI盒子中。“没有网络时,手机APP数据和AI盒子能实现交互。”刘同海说,待AI盒子接入网络,数据会同步传送至畜牧兽医站。
技术集成实现高效快繁
利用智能云平台可以精准检测发情情况,但摆在农牧民和科研人员面前的现实难题是,牦牛繁育效率低下、犏牛生产缺少种公牛。
“由于受高山、少氧、低温、枯草期长等不利影响,长期以来,牦牛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低,周转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丽丽说,这正是牦牛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天津市科技局东西部科技援助项目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养牛创新团队承担的“青海黄南州牦牛和藏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研究”已在黄南州实施。
“针对牦牛杂交改良,我们在黄南州推广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陈丽丽说,这种技术可以对牦牛同期开展配种、妊娠、分娩,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此外,集成围产期营养调控、冬季补饲、初产牛犊护理等关键技术,该团队建立国内领先的牦牛杂交改良及高效快繁技术体系,实现牦牛1年1胎,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加速周转周期,提高牦牛养殖经济效益。
牦牛杂交改良属种间杂交,存在后代雄性不育难题。为解决牦牛杂交种公牛缺乏难题,项目团队在黄南州引进胚胎移植技术。
“我们移植娟姗牛胚胎来生产娟犏牛,”陈丽丽介绍,这避免了直接在高原引进娟姗牛种牛,可能产生的应激、适应性差等问题。
据悉,本地黄牛和牦牛杂交生产的犏牛每天的产奶量为5—10斤,而娟姗牛和牦牛杂交的娟犏牛出生体重可达24—34斤,每天的产奶量达15—20斤。“胚胎移植生产的娟犏牛,为农牧民带来了实惠。”陈丽丽说。
“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主要目标是改良品种,提高农牧民收入。”年都乎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卡毛加说,娟犏牛乳脂含量高,口感更醇厚,更符合农牧区群众的口味。
目前,同仁市在夏卜浪村正在修建一条从山脚到养殖基地的产业路,还在建设现代化畜棚。夏吾才旦和乡亲们满怀期待,这些新科技和新方法将如春风般吹遍草原,让传统的畜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手中的牧鞭和手机,正共同描绘着一幅高原牧区智慧养殖、产业振兴的新画卷。